苏晓峰:以艺术“苦旅”情怀经营画廊

时间:2022-06-20 11:16:34

苏晓峰:以艺术“苦旅”情怀经营画廊

艺韵满堂的锦云轩画廊

造访锦云轩,无疑是一件赏心妙事。抬首拾步,花与石,画与书,处处可见古董珍赏和艺术作品。主人苏晓峰一身唐装,为我们讲解鉴赏字画古玩之道,令人被这艺韵满堂的气息所感染,更从主人的话语里,体会到一种藏而享之的喜悦。

苏晓峰,1968年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越秀画院画家、佛山市青年美协主席。

他既是画家,擅长工笔花鸟、山水画,也是佛山市三水锦云轩画廊创办人。

1992年苏晓峰从广东省美术专科学校国画专业毕业时,他的同学大都选择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工作,而他却在适宜修心养性的小城三水安顿下来,并师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彦生学习工笔画。他觉得,大城市的喧嚣,不利于传递画家内心世界所承载的情致、意境和内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三水有“荷花世界”的独特景观,多年来苏晓峰便将荷花当作主要绘画对象,他说画家要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配合长期的细致观察才能画出神韵。每年荷花开放的季节,他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到“荷花世界”写生,多年来从未间断。

从事艺术创作多年的苏晓峰认为,画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升华,只有融情于画,作品才有生命力。因画画,他得到了心灵的依托,也因为有了这种体悟,让他始终能以纯粹而真诚的艺术园丁一般的“创作苦旅”,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让每一幅画作都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与光辉。多年蛰伏,一朝发力,如今苏晓峰成为了一个精通工笔画的画家,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重要画展,2006年《荷塘白露》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优秀奖,2007年《硕果图》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展,2008年《亭亭玉立》入选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创作奖。

国力日盛,收藏正当其时

苏晓峰从1994年开始搞收藏,“其实,我在读书时就开始玩收藏了,但当时只是一种爱好。那时三水这边还没有人开画廊,家私、陶瓷与字画,很少人玩。”

他当时创办画廊,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画家交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他说,如果没有一个平台用来与更多画家交流,自己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有进步。通过收藏,可以鉴赏他们作品的画法、笔法、线描、造型、构图,比如学书法,整天欣赏着高水平的作品,看多了就入脑了,所以一定要多看多领会。

在锦云轩客厅里,除了苏晓峰自己的画作之外,其他藏品都是高品位的名家作品。他收藏这些作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光、水平,“评判作品好还是不好,你可以通过收藏慢慢学习。即使看电视的时候,只是顺便看看这些书法、绘画作品,也会觉得越来越有味道,好的作品,是越看越入味的。你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高水平的,什么是低水平的。看多了,你自然就明白了。”

苏晓峰认为,收藏大有可为,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家居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了,对艺术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除了混乱年代,在太平盛世,很多人都会收藏艺术品,“我可以说,在20年内,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将占有主要地位。你看北京的拍卖会,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总成价超过4亿元。你看吴冠中的画都卖了2000万元一张。如果是10年前你想都不敢想,以前只是看到国外梵高等人的作品拍到亿元以上。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我相信中国画将在世界(收藏界)占主导地位。”他深信,中国人会将自己的绘画推向世界。在世界拍卖市场,中国书画作品价位一路攀升,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温饱问题没解决的时候,拍卖市场尚未开放,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现在中国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国际收藏家的重视,中国书画作品也受到外国人士追捧。

“收藏的大忌是人云亦云”

锦云轩的主要顾客是中年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学历较高,具有一定鉴赏水平。

苏晓峰告诉收藏新手,收藏不能急于求成,它首先是一种形式、兴趣爱好,由这种兴趣、形式,去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眼光,才能得到回报。

挑选值得投资的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只凭感觉。苏晓峰说:“我觉得收藏的大忌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话为根据去买东西是大忌,不可人家说什么好就去买什么。收藏同一个人做学问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收藏作品,需要对社会、艺术品慢慢了解、体悟了之后才能做的。如同我们画画,不可能一下子成为大家,要出于兴趣爱好,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才行。如果收藏一样东西就想着要赚多少钱,这种心态往往会走向歧途。现在不少人投资艺术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般一个艺术品的价值变化周期是5至10年,不可能只是两三年(就升值)。比如,现在收藏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等他50-60岁时,他成名了,那么他的作品就值钱了。这是艺术品的长线投资。我10年前开始收藏家私,实际上看重的也是十几年之后的价值。”

收藏为什么可以让人暂时赚不到钱但是却乐此不疲呢?苏晓峰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相信自己的眼光。所谓眼光,就是说你看好一个艺术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作品还便宜的时候你买下他的作品,等待他的作品涨到几十万元之后你再出手,“收藏没必要倒来倒去,那样耗时耗精力,最重要的是看准,就是‘识人于微时’,在他不出名,作品只卖几千块的时候买回来,放在家里,等作者出名了,那时候卖出去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了。我现在收藏的明清家私,平时就放在画廊,也可作为家用,等到价格涨时,再出手。我在画画时,常常看看这些家私上面刻着的寿桃、龙凤、牡丹、荷花、竹子等等,这些其实是中国传统艺术留下来的最好的东西,让你会有许多创作上的感悟。”

非为生意而作画

无疑,苏晓峰是个商人,但在骨子里,他又是一个十分纯粹的画家。

他说,凡是玩收藏、搞艺术的人,是决不会学坏的。你如果不想让孩子学坏,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学收藏,学书法,学画画,因为钻入这些领域之后,整天都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学坏?“用我们的话来说,在现代社会要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很难,就是因为社会上很多人太注重物质的享受。”

当初,在苏晓峰的规划中,通过收藏生意赚钱不是终极目的,艺术创作才是他的最爱。他庆幸自己能够用收藏生意的收入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有了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如今,他将锦云轩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只在作品来源上把一把关,大部分精力则用于绘画。平时,他可以在无后顾之忧下安心创作。完全没有发大财的期待,反而让他能自由自在地画他想画的画,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又因为免去了维生的包袱,他无须,无须媚俗,无须迎合潮流,他天天作画,日复一日,与其说他是画家,不如说他像“艺术花园”里的忠实园丁。

他说:“一路过来,我都坚持画画,从没有放弃过。我画的是国画,读的是国画系。美专毕业后,2001年在广美读研究生时认识周彦生教授,于是跟着周教授学工笔画。认识周老师的机缘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就是从小到大喜欢画画,这是不解之缘。读了美术专科学校,出来社会后,我需要更高层次的老师来指导,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是强调师承的,特别是绘画。就像你在一条路走了十几年,没有老师的指导,这条路很难走下去。有老师指导,你就会走得更好。”

对工笔画情有独钟

作为长于工笔画的画家,苏晓峰感叹当今中国社会心态比较浮躁,很少年轻画家愿意从事工笔画创作,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苏晓峰告诉记者,写意画和工笔画的差别在于,写意画一笔可以概括很多东西,而工笔画一笔就是一笔,所以学工笔画要比学写意画多付出十几年的努力。

苏晓峰以前是画山水画的,为何现在转攻工笔画呢?“我觉得中国的工笔画需要一批优秀的年轻画家来继承,不要放弃这个画种。民国之后,工笔画逐渐走下坡路。你看我们中国工笔画的会长,呼吁人们学工笔画,结果十几年了还是应者寥寥无几。原因就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少人难耐寂寞,放弃了这个画种。这几十年,工笔画在走下坡路。现在文化部刚批下来成立工笔画研究协会,就是想让优秀的年轻人来继承。”

苏晓峰分析说,学习工笔画,要忍受那种寂寞、孤独,没有定力,没有追求的意念,你是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来的,“我有深刻体会,你叫一个年轻人学工笔画,一两年行,三年行,但是五年就不行了,十年的就更不用说了。我的老师周彦生教授长年画工笔画,他教导我,要沉得住气,画个十几年。我们这批学生当初有50多个人学工笔画,现在剩下2个人了。我们两个为什么最后坚持下来呢?就是因为我的老师周彦生画(工笔画),到现在70多岁了还在画,给我的感受很深。其实师承的好处就在于,你有一个偶像在你前面,你就会跟着他的影子走。这个人一生都在坚持这种东西,你会乐意跟着他走,也会坚持下去。”

虽然已经有相当名气,但苏晓峰坚持十年后再出画集,因为艺术成就必须经过积累,“为什么现在宋代的工笔画不到1平方尺,即使是不出名的,也能卖几百万元?因为宋代是我国工笔画达到的最光辉、最辉煌的时代,就是说画得好才能传承万世。我画画也是这样想的,我的画要留给社会。如果下一辈的年轻人看到我的画,觉得我画得好,下了功夫,这就说明我的画可以留给社会,而‘行画’都是不能流传久远的。”

痛心画坛怪象

找到创作的价值,经过长年的刻描,苏晓峰创作了一幅幅气质优雅、神韵独特的工笔画作品,带出华美而丰厚的视觉飨宴。

同时,苏晓峰也痛心于艺术界太多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现象。前一阵,苏晓峰观看了美术学院部分毕业生的毕业创作,认为达不到他们当年读美专时的水平,说明现在学校招收的学生,水平亟待提高,“最大的表征是想很快出名,沉不住气。这不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主要是整体社会大环境比较浮躁。另外,美院考研究生还要考英语,大部分艺术家,特别是画国画的,英语过不了关的还是多数。所以陈丹青不在清华教学生也是这个原因。他要招的招不到,他不想招的学校给他招回来,读完后(水平)一塌糊涂。”

他指出,现在的美院研究生出来找工作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水平不高,“在我们那个年代,毕业后很多单位都抢着要。现在的研究生,就绘画来说,功底低了很多。整体社会心态浮躁,很少人能静下心来搞艺术,很难坚持写生,坚持创作。我们学画画的人,都要经过西学的绘画基础培育,我就学习了很长时间的素描、色彩构成,必须学好这些基础的理论。画工笔画除了细心外,还讲究造型能力。一个画家需要对一种事物很熟悉,很了解,在这种氛围之中,才能画出好的作品。我为什么画荷花呢?是因为我们三水有个‘荷花世界’,有上百个品种。你画一样事物,就要去感受它,比如北方画家画山水画,比南方画家画得更大气、磅礴,因为南方没什么大山(让画家去感受)。如果你对一样事物不熟悉,你感受不到那种氛围,你怎能画得好?你写生的时候,要时常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生活。”

有画坛巨匠批评,现在的画坛存在一些怪现象,比如一个新人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却千方百计造势,吹捧自己,一些新人画了几张画,就请电视台采访,请名人题词,到处做秀。有些画家,在这里挥挥笔,收钱,那里挥挥笔,也收钱。对此,苏晓峰说:“艺术家不适合做这种事情,否则就沦落为江湖卖艺了。现在有很多杂志社、报纸跟我约画稿,我不会轻易答应。我要画得好才让作品露面。说实在的,选择艺术这条路,等于一辈子过不了潇洒日子,你的整个人生都会被艺术的灵魂控制着。但是,你选择了这一行业,无论多苦,它始终能让你享受到乐趣。真正的艺术家,你画好自己的画,社会自然会回报你的。(对此)我深有体会。”

坚守长长的“苦旅”

与购藏的艺术品起居与共,依自己的兴致和品位摆放,懂得享受它们散发出来的生命、灵气和智慧,艺术品就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在采访过程中,苏晓峰一再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为美术作品承载着生活的意味和深厚的内蕴,呈现藏家的情趣、品位和修养。但令人略感意外的是他没招收弟子,“因为教学生需要花时间,而画工笔画的人,画画的时间很集中,而个人精力又有限。”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痴迷于纯粹的文化艺术创作者,注定要经受寂寞,他们所走的路注定是长长的“苦旅”,这是对金钱的背叛,却是对文化的奉献。在苏晓峰看来,艺术是沟通心灵的媒介和载体,能传达一种精神世界的涵养,但不少美术作品往往“感染”了世俗的“霉菌”,又让他为之痛心,“一些80后90后的心态,同我们这些人不同,有很大的差别,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包括我的同学,(事业)都是一步一脚印走上来的,你必须付出努力,付出艰辛。这些都是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才能得到的。有些年轻画家想尽快出名,热衷于炒作。不能太浮躁,我们要沉得住气,将几千年流传下来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我是属于这类人,我的思维是很传统的,比如孝敬父母、做人不坑蒙拐骗,不要轻浮,我还是坚守这种价值观。”

创办锦云轩,投资收藏生意,终极目的却是“以商养画”,苏晓峰义无反顾地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说:“我同我的圈子里的同好一道玩收藏,我已经过得很开心了,并不会太注重物质享受。看多了社会上太多过度追求物质的后果,人也就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个人遇到物质与精神的问题,真的要好好分析:你要过上什么日子?真的要好好思考清楚。经营收藏生意,你只要做到两点就会水到渠成,顾客自然会光顾,第一你用心画好画,第二你真诚待人。”

上一篇:一个少年皮条客的苦恼 下一篇:“月光族”怎样逃离“债务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