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时间:2022-06-20 09:53:39

试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 要: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内部审计,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增长点,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但发展是把双刃剑,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从理论上讲,财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筹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就会产生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资金回收、利益分配等活动,都存在着风险。但在现实工作中,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企业规模做大,就会有发展前途,对面临的财务风险视而不见。许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也缺乏足够了解,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按规定办理各项手续,就算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不必承担经济责任。风险意识不强,经营方式陈旧,未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执行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存在走过场、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导致投入产出不匹配,呆坏账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为追求扩大业务管辖区域而进行的对外投资中,对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缺乏充分调研和足够的了解和分析,对投资项目的相关政策、经营环境以及合作伙伴经营状况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预判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控制度不健全将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突出表现在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如果落后于时展,存在机构繁杂,管理呆板,规章制度落后等问题,将严重阻碍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成为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成因。

二、夯实管理基础,防范财务风险

(一)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客观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企业可以不断把握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制定相应的应变预案,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防范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的财务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防范风险和承担并分散风险相结合,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通过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部报酬率等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运用财务专业技术,控制财务风险

1.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优化资本结构和抑制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要抑制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企业的流动比率不低于某一比值(例如2∶1),流动比率的数值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此外,速动比率调整到不低于1∶1的安全区域内,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就会增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安全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化解财务危机

一般来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由长期因素造成的。进行财务分析时,企业应从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1)盈利能力,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该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则表明企业在商品劳务市场的竞争中已处于劣势地位,会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危机的连锁反应。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变动走势与企业的风险危机息息相关,是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2)稳定性,是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一般在稳定性预测时常用的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流动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等。

(3)财务杠杆作用,财务杠杆使企业拥有大于其产权的资产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借款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只要债务成本低于这些资本投入的收益,财务杠杆就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但是,财务杠杆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与企业的权益不同,企业借债事先就已约定了付款条件,如果企业到期无法履行偿债义务,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4)活力性,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率。活力越高,企业的各项资产的新陈代谢也就越快,企业的经营效能就越好。预测活力性的常用指标为: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5)现金流动性。由于企业的现金能反映市场因素变化及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随时揭示出企业现金运转的状况。因此,企业在其经营期内是否面临着生存风险可以通过比较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而直接观测和度量。在企业内部,应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基础建立财务风险的监测系统。

3.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控制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1)重新合理定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位置。从目前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调整到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由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直接管理审计部,使之不但对总公司下属二级企业全方位审计,而且保证对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具有权威性。

(2)转换内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但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而且要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例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只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但随着企业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3)转换审计时机,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转换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由单纯的财务审计人员向业务多元化转变。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财务专业人才,而且还应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其他合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3)转移法。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可通过内部调剂或加大清欠力度的方式保证生产资金需要,减少负债,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总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措施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实行,不仅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保障,而且在组织机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方面也要配套,形成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上一篇: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对贫富差距调节作用 下一篇:我国税收遵从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