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鸡肋”

时间:2022-06-20 08:05:38

不要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鸡肋”

摘要:现今朗读在语文课堂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朗读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朗读;指导;评价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沉寂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重又响起了朗朗书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在阅读课上“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朗读”这一教学观念的重要。

但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听到的读书声是洪亮的,是整齐划一的,是自始至终同一种腔调同一样节奏的,即使会听到学生的个别朗读,那也仅限于完整流畅,很少读出文章的味道,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读完后,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往往吝啬到两个字“很好!”有时即使有评价,也不过是正正音、说说感受而已。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真的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吗?倒不如说这样的朗读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只是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点声音,经历了一段不想走但又不得不走的过场而已。朗读,这一阅读课堂的金钥匙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试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与方法,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朗读缘何成为“鸡肋”

(一)考试的要求检测不出学生的朗读水平

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几乎没有考查学生朗读水平的口语考试,而不是母语的英语,却强调听力、口语的检测。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学生忽略语文课文的朗读训练,而将大量精力花在英语的口语训练上。

(二)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在语文考试中朗读教学的成果几乎得不到检验,即使在考试当中考一些背诵,也只是记住几个词语、句子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使得我们的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长此以往,学生固然能念经般地念读一些文章,但朗读水平却无论如何也是提高不了的,甚至会倒退,由此影响到语文的理解水平。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在这样做,但是对于朗读教学我们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他读了你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另外,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也为了使我们的课堂不至于冷场,我们在教学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仅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就不可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四)朗读的形式较单一

教师的朗读教学形式还是停留在要么齐读,要么散读,要么单个读。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出现的。长时间单一形式的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厌倦的情绪。

二、改变朗读“鸡肋”命运的措施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改变“鸡肋”命运?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又要留给他们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努力挖掘朗读教学中的“亮点”,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是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机智。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朗读活动中

1.示范美读,激发兴趣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以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又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文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到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

2.加强训练,指点技巧

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要读出节奏和重音,尤其是诗歌的朗读,如,《天上的街市》《再别康桥》。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彩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朗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要有适当的停顿或拖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会更加鲜明。

(2)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的,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背影》这篇经典美文,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读出父亲与儿子对话的情感,学生在辨析朗读时应采取的语音语调过程中深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达到了不教胜于教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策略 下一篇:试论当前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