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的音乐课堂

时间:2022-06-20 12:26:38

回归自然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在内容上和其他科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培养艺术性、审美性的教育。由于音乐教学主要是开发人类的右脑,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电教媒体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上一节最自然、最实际的音乐课呢?

1 借助电教媒体自然、轻松地开始音乐学习

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泼好动,主要是对形象的、具体的、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所以小学音乐教学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情景。这就要求每一步教学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重点是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接收和获取知识。而电教媒体的出现恰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多姿多彩的画面、真实生动的声效、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的指引和思路学习下去。这样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学习兴趣,音乐学习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例如,在教授《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让他们了解南极大陆上生活的帝企鹅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憨态可掬的企鹅、冰天雪地的南极以及企鹅顽强的生命力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笔者又利用电脑播放伴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进一步体会这首歌的意境。动脑、动嘴还不够,还要动起手来,最后再让学生一边唱一边模仿企鹅的动作,在培养学生节奏感、韵律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享受音乐带来的。

2 利用电教媒体踏上真正的音乐之旅

小学生最初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慢慢地会向逻辑思维过度。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过电教媒体展示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动听悦耳的声音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学习《草原上》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望无际美丽的大草原的画面,再配以马头琴演奏的乐曲,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彩色插图,这样边看边听、再看,促使学生的脑子里形成对草原的初步认识,从而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边疆草原上。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观察具体的音乐形象,可以让学生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其中。

又如,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笔者先让学生描述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代表春天的声音:流水、鸟叫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仿佛看到碧绿的田野、五颜六色的花朵、飞翔的小鸟、忙碌的蜜蜂,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也非常快。最后播放歌曲的视频,让学生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既爱上了音乐课,又丰富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审美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电教媒体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要培养真正的人才,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是那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吗?不,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人才,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力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综合表现,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巧,而是通过音乐教学启迪、唤醒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自身的潜能。传统音乐教学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大的改观。现在有了电教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恰恰可以帮助教师改变音乐课的现状,可以给予学生更自由的空间,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笔者先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主旋律、和弦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让学生自己找出节奏规律;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接着再归纳出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熟悉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用竖笛吹旋律,第三组念节奏做动作,第四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美妙的合奏效果,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这样的实践,在增长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萌发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 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和语调来表达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曲调的变化触动、感染每一个人。由于所学习的乐曲是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因此要利用这些教育功能,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音乐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不少港台通俗流行歌曲虽也不错,但却不适和小学生唱,其中“情呀”“爱呀”“妹呀”等歌词,不少学生唱得津津有味,但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却是一种污染。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延续的话,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适宜唱什么歌,不该唱什么歌,教会他们选择适宜的歌曲。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学习《草原小姐妹》时,可以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小姐妹在暴风雪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保护小羊羔的前因后果,再播放歌曲,这样他们向小姐妹学习的情感油然而生。好的歌曲可以激励一代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献身。

但值得深思的是,学生为什么都喜欢流行歌曲,而对这些音乐课本中的经典歌曲视而不见呢?因为这些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了,审美上自然也会有差别。而且现在适合学生唱的歌曲越来越少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是可以的,关键是要让他们选对歌曲。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因为这首歌是表达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还有他的《上海1943》《蜗牛》以及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积极向上,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而坚持,完全可以作为传唱歌曲。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新军屯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多媒体为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