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和文言文交朋友

时间:2022-06-19 09:00:38

让学生和文言文交朋友

摘 要:文言文是时代的产物,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却是“谈文色变”。部分学生不仅对文言文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厌恶的情感。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与文言文交上朋友。

关键词:兴趣;情境;参与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90-1

从教十几年,和文言文也较了十几年的劲,从充满童趣的《幼时记趣》到彰显中华文化的《活板》以及一片赤诚之心的《出师表》,篇幅越来越长,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看到古文就头疼,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害怕文言文,远离它呢?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1.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单一,学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先解决重点实词、虚词,再翻译全文,然后就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用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虽然学生记住了,但这是硬生生塞进去的。就如鲁迅儿时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般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文言文有一种排斥感。越到高年级,越有抵触情绪,对文言文教学十分不利。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就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只能引起他人的一阵哄笑而已。同时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往往将单独的字、词拿出来理解,比较生硬地按照教参来翻译,很少有就全文的情境来翻译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学习《陋室铭》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刘禹锡被贬以后,当地知县如何排挤他,而且我故意给学生演绎了一下知县当时的嘴脸,以及刘禹锡的无奈,得知作者在半年之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简陋,之后我们一起讨论了“陋室不陋”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泼,学习效果很好。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不去参与讨论分析,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例如:学习《出师表》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一段剧情,在质朴无华的言辞中,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肺腑真情;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形象地体味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志趣、临危受命的忠诚。学习《口技》时,我们可以展现相声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真实,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形象,学习印象就可能不会深刻。

三、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有效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寻求答案。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编演课本剧、小辩论、朗诵比赛、诗画作品展,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文改编为他们喜欢的歌曲。例如我在讲解《陋室铭》的时候,给同学展示了《学生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看过之后,反响强烈,纷纷模仿,把身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也编成了“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因而学生在精心准备各种活动的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其中人物的性格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自然就会把握得更好,那么,文言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老师不妨扮演一下组织者,让学生尽情地展示,给他们一个活动的舞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只要学生对文言文不再害怕,只要学生能和文言朋友,就没有学不会的文言文,相信你的学生!

上一篇:让个性在“不和谐”中发展 下一篇:基于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