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时间:2022-06-19 08:13:52

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IMT)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接受治疗的脑部血管疾病患者50例,都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MT增厚32例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20.0%,表明IMT越厚,颈动脉斑块越容易形成。结论: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方便,重复性强,通过颈动脉斑块与IMT增强联合对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颈动脉是血管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是脑部血液供给的主要通道,它供给脑组织的血压可占到总需要血液的80%以上[2]。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动脉的内膜,表现为内—中膜厚度(IMT)的增加而并非管腔的狭窄[3]。动脉斑块是指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IMT厚度增加,并向管腔内突出,但未造成管腔闭塞者。通过超声不但能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而且能够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定[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脑部血管疾病患者50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例,脑梗死18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2~78岁,平均65.53±9.51岁。其中吸烟32例,原发性高血压20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胆固醇血症18例,伴各类心律失常12例。

颈动脉超声检查:每位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浅表探头频率6.0~7.5MHz,患者取仰卧位,浅表探头自颈内动脉起始段作纵向扫查,依次显示颈内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主干道、分叉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然后将浅表探头转动90°,沿颈动脉血管走向做横切扫查。用二维超声自下而上纵、横、斜扫查,观察动脉远端管壁回声、IMT、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并测定IMT、斑块的大小及标明斑块部位。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IMT值(测定斑块外的管壁厚度)。

诊断标准:超声表现正常,内膜、中膜、外膜三条超声线清晰,至少3cm完整无中断,IMT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

结果

斑块分型:50例患者有10例有斑块形成,其中软斑超声图像均匀、形态不定的弱、低回声;钙化斑是软斑大量的钙盐沉积后呈现较强回声可伴有声影的斑块;混合斑块也称复杂斑块,表现为超声不均匀的、强度不等的、形态不规则的斑块。本文50例患者分为软斑块2例,混合斑块6例,钙化斑块2例。见图1。

IMT结果:5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MT增厚32例,IMT正常18例。IMT增厚在所有患者中64.0%,而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20.0%。表明IMT越厚,颈动脉斑块越容易形成。

讨论

颈动脉病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它所导致的脑部疾病目前已上升为第1位的死亡原因。传统观点认为,颈动脉病变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从脂质沉积到粥样斑块形成再到斑块增大、破裂,最后形成血栓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5]。因此,以往治疗的重点在粥样斑块的消退。一般来说,颈动脉IMT和斑块均可作为评价粥样硬化的指标,通过颈动脉超声IMT和颈动脉斑块,不仅可以评定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程度上的判断。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是通过导管系统将超声探头送入冠状动脉内以显示冠状动脉的结构、血流及病变情况,除了更清晰的显示管腔形态外,还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斑块性质,精确测量血管直径及截面积,确定其狭窄程度及病变类型。本文结果显示,5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MT增厚32例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20.0%,表明IMT越厚,颈动脉斑块越容易形成。

总之,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方便,重复性强,通过颈动脉斑块与IMT增强联合对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赵新民,汪风荣,刘永杰.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5):338.

2王继征,赵跃青.Doppler超声评价CAD—I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16(2):25.

3倪祝华,杨新春,王乐丰,等.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与治疗决策选择[J].中国介入治疗与影像学,2005,2(1):15.

4徐竹梅,赵水平,范平.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8(10):165.

5周波,竺挺,符伟国,等.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早期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1(6):662.

上一篇: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临床护理心理护理对重复人工流产妇女的影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