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处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19 07:41:29

综合疗法处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临床分析

【关键词】 手术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调控眼压在正常水平的方法。 方法 对52例(55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用眼球按摩、拆除巩膜瓣缝线及注射5-FU等综合疗法并进行观察。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观察12~24个月,眼压均稳定在正常值内。 结论 综合疗法可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使眼压稳定,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青光眼 手术 眼压 调控

本文收集5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患者,对其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术后眼压调控,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52例(55只眼),男23例,女29例,年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闭角型青光眼42例,开角型青光眼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结膜瓣以穹隆部为基底,巩膜瓣以角巩缘为基底,呈长方形,大小为4mm×6mm,巩膜瓣厚度3/5,小梁切除大小为1.0mm×3.0mm,小梁切除术后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顶边两角各一针,再在巩膜瓣两侧做一对外置可拆除缝线。结膜瓣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mg,单眼绷带包扎 [1] 。

1.3 术后处理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3~5天,局部滴用激素及抗生素眼药1~3个月,术后第一天起每天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1周后每3天观察1次,1个月后每周观察1次,2个月后每15天观察1次,3个月后每月观察1次。视前房、滤过泡、眼压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眼压过低,眼压≤5mmHg,前房浅Ⅰ度者,绷带加压包扎,并口服醋氮酰氨1片,Bid,直至前房恢复;前房浅Ⅱ度、浅Ⅲ度者,单纯绷带加压包扎,至前房恢复正常 [2] 。(2)术后眼压≥21mmHg,前房深,滤过泡不明显者,即给予眼球按摩。每日4次,每次按摩后大部分患者眼压会下降,滤过泡形成较明显隆起。(3)经按摩后眼压仍不能下降者,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拆除巩膜瓣缝线。(4)术后早期经上述3步处理后早期病人眼压均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后期眼压又复偏高者,巩膜瓣周围结膜下注入5-氟尿嘧啶0.1ml及地塞米松2mg,视眼压控制情况,一般每周注射2次,共1~5次不等。(5)2例经上述处理眼压仍偏高者,显微镜下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进行巩膜瓣下分拨并注入5-FU0.1ml。

2 结果

2.1 处理情况 52例(55只眼),21只眼实施了眼球按摩,15只眼拆除了巩膜可拆缝线,10只眼注射了5-FU,2只眼经巩膜瓣下分拨注射5-FU。

2.2 眼压 未经任何处理者,术后眼压始终稳定并正常者31例(34只眼)。不同时期出现眼压偏高经处理后稳定并正常者21例(21只眼),早期眼压偏低经处理后眼压稳定者4例。术后随访1~2年,52例眼压为8~19mmHg,平均12.50mmHg。

2.3 滤过泡 术后1年滤过泡呈大而扁平的理想功能型45例;呈微小囊泡型6例;呈包裹型1例。

2.4 视力 术后3个月52例(55只眼)中,30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6只眼维持术前水平,6只眼视力轻度下降。

2.5 前房情况 术后出现Ⅰ度浅前房1例,Ⅱ度浅前房1例,Ⅲ度浅前房2例,经治疗均于1~5天恢复正常。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滤过手术。它的成功率在70%~90%不等 [3]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细胞增生、瘢痕形成,造成滤过功能不足。而滤过过强又容易造成浅前房及前房形成过缓,而浅前房会对眼球产生一系列的损伤,如黄斑囊样变性、白内障形成、视力下降等。小梁切除术后理想滤过的形成主要有赖于结膜下组织及巩膜组织的不全愈合,术后早期(7~14天)是上述组织部分愈合的时期,如果小梁切除过大,此时房水滤过很强,易发生前房浅、眼压低等并发症。术后中、后期(14天后)组织部分愈合,如愈合过强,加上小梁切除不够大,易造成滤过不足,眼压过高,我们采用术中小梁切除偏大一点,巩膜瓣缝合紧密但可拆除式,以尽量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术后2周后组织开始愈合,一旦发现眼压过高,采用眼球按摩、拆除巩膜瓣缝线、注射5-Fu等方法,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使术后眼压调控在正常水平,提高了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陈家棋,吴中耀,等.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38.

2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6.

3 李文生,赵学英,张运平,等.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眼科,2002,11(2):93.

上一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胆石病31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哑门穴区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