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学生不应被“特别”对待

时间:2022-06-19 07:11:33

【前言】特别学生不应被“特别”对待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之后,小莫尝到了甜头,只要有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让同桌“帮忙”。为了迫使同桌答应,小莫还发明了各种“酷刑”:用圆规戳,用指甲挠,用脚踩,揪小辫子等等。同桌忍无可忍,终于汇报了老师。但是,一来同桌只是针对一次事件汇报,二来老师有了“小莫是弱者,需要保护...

特别学生不应被“特别”对待

一、背景介绍

小莫(化名)在婴儿时患脊髓灰质炎,下肢肌肉因为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行动不便,只能延迟上学。上学初,行动仍不便,由家长每天背来并陪同。

一学期后,小莫病情好转,可以像班里其他同学一样,独自坐在教室里上课。一下子脱离了父母管束的小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第一次拥有了同桌,第一次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去厕所撒尿,第一次不用时时刻刻被妈妈耳提面命……与此同时,小莫与同学们的冲突也开始了。

因小莫体质弱,上学之后,妈妈曾经再三拜托老师和同学,对小莫一定要予以照顾。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为小莫的欺负行为亮起了绿灯。

小莫第一次欺负同桌,是因为小莫有一道题目不会做,想抄同桌答案,同桌不答应。小莫恼羞成怒,趁同桌写字的时候,狠狠地用手肘撞击同桌,干扰同桌做作业。同桌迫于无奈,只好让小莫抄答案。

之后,小莫尝到了甜头,只要有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让同桌“帮忙”。为了迫使同桌答应,小莫还发明了各种“酷刑”:用圆规戳,用指甲挠,用脚踩,揪小辫子等等。同桌忍无可忍,终于汇报了老师。但是,一来同桌只是针对一次事件汇报,二来老师有了“小莫是弱者,需要保护”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只是就同桌所汇报的那次事件对小莫进行和颜悦色的批评与提醒。不仅如此,老师还对小莫的同桌也同样进行了提醒,提醒她不要斤斤计较,要关心同学。

老师的这一“善举”极大纵容了小莫的恶劣行为。从此以后,小莫开始在好欺负的同学面前扮演“大灰狼”,在老师面前扮演“小绵羊”。

不久之后,小莫开始少做或者不做家庭作业,被老师检查出来,往往以“我昨天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而在父母面前,则说“我在学校利用活动时间完成了”。由于小莫不能参加体育训练,这样的借口成功率很高。当然,小莫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

二、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导致行为退行。

由于长期给予“特殊”照顾和迁就,结果导致了小莫撒谎、任性、依赖性强、不尊重别人,甚至易发生攻击行为。小莫由于脊髓灰质炎引发的身体障碍,以及母亲的陪读,把他置于一个独特的位置,“我和别人不一样”这种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自觉地扎了根,影响了他的健康心理。当他终于摆脱妈妈的陪读后,却又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独自完成作业。这样的困境,加上隐藏在小莫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使他采取了失当的求助方法,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攻击。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可以抄到答案”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由于同桌未能及时汇报,再一次证实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及至后来同桌终于汇报,却因为老师的一念之慈更加强化了小莫的攻击,使他觉得,只要在老师面前成功扮演“无辜的小绵羊”就可以逃脱“惩罚”,这样的推理一形成,行为不断反复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以至于有了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攻击性人格特征。

2.环境因素助长欺负行为。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小莫脱离陪读后,欺负行为使他本人可以抄袭同学作业而不受批评,甚至还引起了部分同学的“注意”而使他成为班级“名人”,如此种种的“甜头”不能不使小莫同学得意忘形,于是其言行举止更加肆无忌惮。当然,小莫有自知之明,懂得向班级弱势群体“开刀”,于是出现了欺骗、敲诈、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等等不良行为。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同学的回避,促使小莫更加变本加厉,甚至不惜用恶意的举动强迫同学与之交往。

而小莫对于老师,则本能地利用了自己“柔弱”的外表,去谋取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同情,一旦成功地瞒天过海,他在班里就更加趾高气扬,甚至发展到不把美术等学科的老师放在眼里。若不成功,小莫也必然否认到底,即使证据就摆在眼前,他也可以眼睛都不眨地否认。当大家都渐渐了解了他的为人后,他的人际交往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同学的厌恶,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使他加倍地不服与恼怒,攻击变本加厉,人际交往也走进了死胡同。

三、辅导策略

1.“编队入伍”,树立责任心。

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易造成自卑、胆怯、性格孤僻,他们的自尊心较正常儿童脆弱得多。“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如何去爱却是学问。”在教育中,用平常心对待,平视的目光、平等的对话、平和的交流是培养残障生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小莫同学并不缺乏爱,但恰恰是过度的爱护使他形成了“我已经很惨了,别人应该给我帮助”这样的偏激意识,从而导致了攻击。为了帮助小莫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懂得“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的基本道理,我不再将小莫当成特殊学生,该担当的责任,小莫不能例外;实在有困难的地方,同学帮助一起解决。

比如每天的值日生工作,小莫因为身体的特殊原因,从不参加。这样做固然是考虑了他的身体状况,却也弱化了他的责任心。后来,我将他编入了值日生队伍,每天让他协助做一些小小的卫生工作:擦讲台,带走当日的垃圾等等,事实证明,这些任务他都力所能及。每天留下来搞卫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增加我和他接触、谈心的机会,“今天快乐吗”、“做了哪些事”、“有什么苦恼吗”等等都是我常问的问题,除此以外,我也告诉他:“别小看你的工作,你的劳动,让我们每天都拥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大家都很感激你。”滴水穿石,小莫终于由一开始的“抗拒值日工作”变成了“自主完成值日工作”,“我是班级一员,应该为班级做事”的责任心也树立起来了。而他和我的关系,也在日复一日的谈心交流中变得亲密了。

2.“带兵入阵”,唤醒荣誉感。

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有赖于集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切身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责任感,才能树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小莫这些品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为了唤醒小莫的集体荣誉感,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小莫做了一个保证:不管什么活动,小莫都必须参加。我不仅这样保证,而且还为小莫设定每一次集体活动的角色。大课间活动他不能参加达标锻炼,我就让他吹口哨集队;做操比赛他动作不协调,走路一瘸一拐,我就让他举着班牌带队……这些做法,极大鼓励了小莫的参与意识,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我们的集体活动也因为有了小莫的参与,一个都不少,变得完满了。

3.家校互动,培养感恩心。

家访是创造辅导机会的好方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如家庭背景、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就容易找到问题学生与班级融合的认同点,从而提高其交往能力。在家访中,我充分体会到小莫家长精神上的痛苦,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我回家会经过小莫的家,因此,我主动承担了护送小莫回家的任务,一方面可以随时与家长交流小莫的表现,戒除小莫说谎的习气;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频频交流,我不断鼓励家长尽可能放手,把小莫当成一个正常孩子对待: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动多参与,感恩行动常做做,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为家人服务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感恩意识。

4.团队互助,体验成功感。

“朋辈辅导”策略以其阻抗小、覆盖面广、及时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朋辈辅导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进一步的理解和沟通。

针对小莫欺弱怕强的特点,我调整了他周边的同学,让一些比较强势的同学坐在他身边,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督促他的学习,增强他的学习自觉性。我特意叮嘱负责的组长,每次有什么学习活动,一定要给小莫布置适当的任务。比如小组同学到学校各处测试气温,小莫行动不便,就叫他负责记录结果。如此一来,既约束了小莫“恶作剧”的行为,又不至于使他感到孤独。小莫在同学们的督促下,自觉性大大增强。

四、跟踪与评估

给残障儿童以人文关怀和尊严,建立起师生之间亲近、信任、宽容、关爱的沟通桥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就会自然形成,残障学生的交往能力就会慢慢得到培养。

通过辅导与干预,小莫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性格阳光了很多,不再总是看到事物的消极面,对同学也不再仇视、敌对、捉弄了。课堂情况改善了许多,不仅能够认真听讲,遇到自己会回答的问题,还能主动举手,不再是漠不关心的样子。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有时候碰到同学有困难,会主动上前帮助。值日生工作特别负责,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小莫门”事件的破解,让我更加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唯有把小莫身边的每一个因素都调动起来:同学、老师、家长,才能形成一个教育圈,才能营造一种爱的氛围,促使孩子一步步打开自己的心门,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一点点感受到大家给他的善意,最终消除与他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融入班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区三星小学)

上一篇:Uber一下,营销“戏法”自然来 下一篇:光谱法研究哈巴俄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