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打折扣的思考

时间:2022-06-19 06:59:24

不让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打折扣的思考

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思品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设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有效。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避免地走进了预设、造境、取材、探究、解难、合作、评价、语言等方面的误区,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这些方面不让思品教学效果打折?下面就笔者的所见所闻做出粗浅思考,与大家商榷。

预设:由学定教

某老师为执教公开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精美的媒体制作、精当的案例选择、环环相扣的教程,连过渡语都经过了再三斟酌。因为准备得井井有条,课堂上老师自信满满,可是为引出课题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遭遇了冷场,学生无一能够回答,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教学一步一步地展开,预先选择的案例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围绕每个案例都设计了若干个问题,也许怕学生回答不出,也许是怕时间来不及,老师每次提问后都不忘提示:请看书本第几页第几段,甚至第几行。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每次都很快找出了答案。课上得很顺利,老师刚进行完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老师自以为一切准备得好而自信满满,为什么课始就遭遇了冷场?课尾却迎来了热场?这是因为老师在备课预设时不是由学定教,只是一厢情愿备了教材,只备了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而忽略了“备学生”,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只是想当然地来预设教学。老师在教的方面的确进行了充分准备,但对于学生怎么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却几乎没有考虑。特别是课尾的问题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谈不上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另外,还对问题的答案做了明确的“指点”,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回答出来。通过阅读教科书来摄取知识是学生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而老师为了使课上得顺利,却让学生走了“捷径”,没有给他们留下看书和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商议,长此以往,学生思品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成一句空话。这个教例可能有些极端,但类似的课在不少老师中却普遍存在:常常是“教”的内容和活动预设得丰富多样,而“学”的内容与活动则考虑得少而简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学生“学”得有效,所以,必须在“由学定教”理念指导下把课预设好和把学教好,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不打折。

造境:贴近学情

有位老师教学《诚实守信》,创设了如下情境: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这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选择保留哪一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很显然,老师通过引导而需要的答案是“信用”,因为只有这一选择才符合老师的初衷。可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选择是什么呢?老师指明一学生回答,该生轻声回答:“我选择金钱,有钱好啊!”“嗯,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呀?”一学生附和。老师感到很失望,又叫了一位同学,该同学回答:“美貌也挺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呀!”这时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你选择信用的话,上次答应带我们去游玩,怎么没兑现呢?”老师显得尴尬……预想的选择“诚信”却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有的同学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旨意回答“信用”,还引来了一些同学的嘘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老师的“一厢情愿”,教学情境没有贴近学情。学生的问题显得唐突,甚至有故意为难老师之嫌。其实仔细剖析一下,学生的问题既源于对“诚实守信”原则的曲解,把“诚实守信”机械地理解为说到做到,又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因教学情境是没有贴近学情的虚拟材料,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反而会诱导学生说假话。因此,老师创造情境千万别“一厢情愿”而令学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五花八门”,使教学走向尴尬、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境地。而要贴近学情,想学生之所想,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认知基础及教学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所创造情境的不同认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有预见性,让情境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取材:求近避远

某老师教《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图文并茂的资料,且动感十足,其中有触目惊心的事例让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可是,这节课老师却自始至终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各种侵害,以及由此采取的保护措施,而只是让学生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分析思考。

审视这样的教学,我以为是效果打折的舍近求远。网络时代,人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上丰富多样的素材也为老师备课、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不管网上的信息素材多么鲜活生动,毕竟大多和眼前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如用老师学生身边的事情说明的效果好。老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与选取自己身边的侵害材料教学,以强化学生防范侵害的警觉意识,提高应对各种侵害的能力。由于出示的材料、所举的例子都来自网上,且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学生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关注别人身边的侵害,或许还会认为侵害“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引起他们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老师面对农村留守的孩子,就不要列举一些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事例,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或兴味索然。如果教科书上有的案例和插图有教育价值,能贴近学生眼前的生活,老师就可好好利用,不一定要到网上找新奇的,这样,花时少,效果好。由此可知,教学素材的选取应坚持在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尽量遵循“就近便利”原则,切忌“舍近求远”,以免吃力不讨好。注重挖掘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来分析讨论,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觉得真实可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先扶后放

有一节思品新授课,教学内容按结构分为并列的四块,老师课前按内容精心准备了四道材料分析探究题。在教学导入后,老师把材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四组学生分别重点学习和探讨一道材料题(针对一项学习内容),吩咐“如果有时间,再稍带看一下其他题目。”学生学习讨论后,老师让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所做题目的答案并随机点拨、讲解。四个代表答完后,四个要点便完整地呈现出来。可是,有不少学生对其他组探究的内容很感兴趣,对另一些问题充满期待的眼神,而老师却视而不见,进行简单小结后便宣布下课。

老师本想摆脱按部就班逐一讲解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课堂的确不死板且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虽然完整地呈现了探究教学内容,其实每个学生都只重点学习探究了一项内容,对其他探究内容的学习最多只是“稍带”。这从知识的掌握来说是非常欠缺的,况且材料中呈现的只是一些核心问题,很多细节问题却被忽略了,老师也没通过任何形式提醒学生注意。所以,这节课每个学生所探究与掌握的知识都是不全面的,当然是效果打折的“挂一漏万”式教学。

当今,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究竟什么内容适合探究和怎样适时安排探究以及探究同时还应结合哪些其他方法和手段?怎样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这课来说,老师可先就其中一块内容带领学生学习,待学生掌握之后,剩余内容则留给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互相讨论探究,然后,老师再进一步与学生解疑、总结、提升。这就叫先“扶”后“放”,“扶”即师生“举一”互动探究,“放”即学生“反三”自主探究,效果就会好得多。

解难:思维碰撞

在《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中,有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伦敦奥运会的宣传片,又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用了近十分钟,以提问“两者有何不同”引入课题。接下来几个环节中,老师又从多方面向学生呈现有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视频、图片资料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尽情领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而,当涉及深层次的较难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差异性”,老师却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既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也没出示任何材料分析,匆忙中就结束了教学。整节课只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基本是集体回答或自问自答,可见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功力不足。

解决教学难点是需要多费功力的,而此堂课的老师把主要功力用在了视频和图片的收集上,却忽视了对教材整体框架的有效建构和对难点的把握与处理。另外,时间和材料的分配也不合理,导入就用了近十分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呈现资料并讲解,最后难点的处理仅用了几分钟。的确,好看的视频、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教学不能只提供浅层次的观赏而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探讨,如果缺乏思维的碰撞,那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老师最多也只是当了一回播放员和解说员,学生充其量是当了一次观众,得到了感官的享受,获得了情感的愉悦,而对知识的掌握却仅停留在“了解”层面,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诚然,思维碰撞是挑战,是对老师功力和学生学力的考验。如果平时安于现状,教学光想着用一些新奇、好看的材料去吸引学生,在容易的部分大费精力、大肆渲染,遇到难题就绕道走或一笔带过,不肯多思索,不尝试突破,那么,课堂就只是“热闹花哨”而没有“智慧闪光”,“提升学力”的课效就只能打折了。所以,突破重点难点,只有实施思维碰撞,才会让教学效果不打折。

合作:加强互动

合作学习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不难发现,不少课堂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小组,老师觉得该汇报了,学生就要停止。而在汇报反馈时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样”。简而言之,信息是单向传出,合作欠缺互动性。如某老师教学《让我们选择坚强》,组织了四次小组讨论:第一次出示一幅图片课件,讨论图中人在干什么?第二次根据图中信息讨论你想到什么?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图中人物的行为具体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一方面?最后一次是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意志表现。

四次讨论,除后两次需要外,前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课堂小组合作学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在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所以,老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引导,一要使学生明确主动参与,合作互动体现在明白“说”(问答),注重“想”(思维),踏实“做”(实践)。二要加强课堂多向互动,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大胆说、想、做,师生、生生相互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这样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评价:褒扬有度

思品教学不能缺少评价,评价能关注到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学力的提升,更关注和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当下褒扬激励性评价为最多。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就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赞扬声,接着是“啪啪啪”的激励掌声,而且一堂课上重现多次。原因是老师总认为这最能关注和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情感,最能激励其学习热情和享受成功的乐趣。然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褒扬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和浮躁。因此,老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褒扬有度,不可滥用。老师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重点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给予充分肯定与褒扬。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老师应该讲究策略给予客观评价,让评价在适当有度中正确导向。另外,一旦学生出现对问题的回答或见解与正确答案或老师的意见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进行评价与褒扬。特别是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老师不必匆忙地做出评价,既不要忙于肯定,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展现后再有度褒扬也不迟。

语言:幽默形象

思品教学效果不打折,教学语言不能不幽默形象。的确,语言抽象枯燥,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而生倦怠。幽默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越听越有趣而提高学习效率。如用浅显的俗语幽默形象地教学“团结就是力量”,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俗语说明团结往往成就事业的道理,学生听得入脑入心。再如,引导学生探究“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用比喻:“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社会上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有时甚至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如果我们都能像孙悟空那样有一双火眼金睛就好多了。”,引得学生兴趣大增,很快领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可以使自己时刻保持大脑清醒,慧眼识善恶。由此可知,幽默形象的语言产生的不打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又如,教学“正常交往、共同进步”,有男生认为女生和男生交往时间久了就会谈恋爱,男女交往没好处。而有学生不同意这种观点,而又反驳无力。对此用幽默语言调侃:“说男女交往没好处太‘八卦’了,男女交往的纯洁友谊是‘伤不起’的。以正确态度和恰当方式交往,能把握交往分寸,就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纯洁健康的友谊,相互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让阅读成为陪伴终生的习惯 下一篇:让学生敢说、多说、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