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学生观

时间:2022-06-19 03:05:40

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学生观

摘 要: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传输式转为信息处理式;把单纯知识传授式转为能力培养式;把单渠道灌输式转为双渠道训练式。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当做主人,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习惯和兴趣,发展学生智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打牢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学、自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这就是“新的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之所在。文章围绕学生观的定义、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观 重要性 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传输式转为信息处理式;把单纯知识传授式转为能力培养式;把单渠道灌输式转为双渠道训练式。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当做主人,培养他们自学的方法、习惯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打牢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学、自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这就是“新的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之所在。

一、教师的学生观

什么是学生观,对此有多种不同定义: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天性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主要是从道德、行为、发展潜力等方面对学生所做的估计与判断。它受哲学人性论与心理学观念的影响较大。学生观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对学生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和人格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有评价性理解和移情性理解。

概括地说,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看法和学生天性的认识。

二、学生观的重要性

1.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兴起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如行为表现、认识过程、情绪障碍)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格尊严,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洞察他们这些观点的由来,以此为据,引导儿童丰富知识;终身教育理论指出教师不可能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就教给其享乐一生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教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方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种类、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构型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的,并从新的视觉阐述和分析了智力有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等,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注重开发儿童的潜能,反对传统单一的智力理论,对教师转变“差生”观念有重要启迪。

2.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没有切实有效的课程改革的推动,素质教育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认识论基础和措施保障。“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有以下突出特点:(1)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2)转变课程结构,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3)转变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转变评价方式,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报道提供的评价体系;(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可以看出,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管理的核心目标。

3.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新旧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斗争的结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社会地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学实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从注重结论到注重过程,从单向传递到多元对话,主体自我建构的方式转变。

三、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在新课程教学中,确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的观念,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去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态度和需求,及时激励、点拨和帮助学生,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他们在自主与互动的生命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和发展,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2.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特创造价值的人;学生是具有前喻性、反逆性的人。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教育要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天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持有热情和期望,“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信条。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存在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师长久的、坚定的期望会给予学生极大动力,使学生获得心理上广阔的发展空间。

3.教师要以人的方式教育人,以学生的方式理解学生,以发展的方式教育学生。课堂要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硬性地适应学习。教育对象的生命观,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命的自由发展;生命的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适应时展的学生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展的新人。

上一篇:加强语感培养,优化语文教学 下一篇:快乐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