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时间:2022-06-19 01:25:37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继语言学派形式主义翻译观之后又融合其他多个学科,并吸收多个来源而形成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翻译学派。它注重功能主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吸收和借鉴交际学理论、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侧重读者和读者接受与反应的理论等,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赖斯1971年首次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文本功能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其理论主要建立在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基础之上,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来评价译文的优劣。第二代领军人物威密尔在文本对应基础上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倡导以文本为导向,发展性的提出了目的论。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重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仲伟和,1999)在目的论体系中,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Nord, 2001)目的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功能和使用目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曼塔利延续了前两位的主要翻译思想,并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推进。她的理论主要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包括译者和翻译发起机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外,曼塔利的译者行为理论将重心转移到译者的主导权和主体性上来,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和责任,其进步性和开放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德是第四代重要代表人物,可谓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集大成者。她开放性的协调传统对等翻译观和极端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观,继承并发展了文本功能思想,提出了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模式,并为克服目的论本身的缺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成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补充。

二、 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功能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国影片的引进及国内影片的不断涌出,影视片的翻译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电影的眼睛,影片名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用。因此,影片名的翻译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成功与否。

(一)信息性

影片名的翻译处处体现着题目与影片内容的统一。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影片名的翻译首先应该忠实的反映与影片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如外国影片“cats and dogs”译为《猫狗大战》,影片信息一目了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符合观众的文化期待,还有影片“Chicago” 译为《芝加哥》一看就得知是有关芝加哥的故事。中国影片《孔子》译为“Confucious”,直观的表明是关于中国一位圣人的故事,类似的还有“Superman”---《超人》,“Star War”---《星球大战》,“Dance with wolves”---《与狼共舞》,“The Graduate”---《毕业生》,“Spy game”---《间谍游戏》。通过传达主题信息吸引观众,从而为影片的播放增加票房。

(二)艺术性

奈达曾说过:“翻译是一种技能,但归根到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是一种艺术。”(Nida,2001)既然翻译被称为一门艺术,那么影片翻译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译者在翻译片名时需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再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影片加以提炼与再创造,从而实现影片名翻译的美学性。这样既可体现其艺术魅力,也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使电影这门艺术常青不老。如“Pretty woman” 译为《风月俏佳人》很好的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类似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French kiss”---《情定巴黎》,“Ghost”---《人鬼情未了》,“The fugitive”---《亡命天涯》,“Goodbye”---《何日君再来》,“Leon, the 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译者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处理,既美化了影片名的翻译,又实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去欣赏。

(三)文化性

影片名作为透视电影内容的窗口,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将源语文化巧妙融入到翻译中即可实现影片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如, “Little white lies”译为《美丽的谎言》比译为《白色的谎言》更贴切,更能反映出white lies在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夜》,“Love with my father”---《天伦之乐》,顺应性的符合了观众的文化期待,更多的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再如,“The third man”最先译为《第三者》,只看片名,国人以为是关于婚外恋的家庭,而影片实际讲述的是一次车祸,the third man是车祸发生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避开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联想,根据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译为《目击者》。还有,“The bird-keeper”---《终身犯》,“Salt of earth”---《社会中坚》,由此看来,翻译始终和文化紧密相连,理解一种文化和理解一种语言同等重要,甚至有时更重要,所以影片名的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具有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商业性

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鉴赏和评判作为重要的生存依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片如何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的票房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而影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第一视觉效果,成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译者适当的标新立异,以创造出能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心理共鸣的影片名来凸显影片的商业价值。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Runaway bride”――《落跑新娘》,“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The ring”――《午夜凶铃》。让观众一看就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观看欲望。因此,商业性是影片名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功能主义指导下的影片名翻译策略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看,翻译主要受控于原文和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结果(Nord,1997)这就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影片名的翻译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促销目的。为此,译者在翻译影片名时应从文本题材、观众的预期反应和文化出发,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诺德作为功能主义翻译派的集大成者,吸收了前人的理论精华,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在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为了忠实于影片,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使中英文得以如实对照。如“Jane Eyre”---《简爱》,“Titanic”---《泰坦尼克》, “Emma”---《爱玛》,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Rocky”---《洛奇》,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这类的影片名的翻译一般都是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名或地名,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观众感知了异域文化。

(二)直译

影片名的直译有效的继承了影片的忠实性,简洁明了。在形式上与功能上都能达到基本的对等。因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如“Roman Holliday”---《罗马假日》,“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Brave heart”---《勇敢的心》,“Independent day” ---《独立日》,“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此类翻译平白、朴实,如实体现了影片的信息价值。

(三)创译

为提高影片的销量,译者往往会考虑观众的接受反应,继而顺应观众的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期待,以内容为基础创造性的加以翻译,使之既蕴含影片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又让观众耳目一新,成功展示电影的艺术性。如影片“The mask”---《变相怪杰》,“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Speed”---《生死时速》,“Things happening tomorrow”---《迷魂艳遇》,《霍元甲》---“Fearless”,《无间道》---“Internal affaires”,《豆蔻年华》---“In their teens”,《萍水相逢》---“Brief encounter”。此类翻译,使译者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拓展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使影片广为传颂。

四、结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置目的论于首位,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等观念,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探讨影片名的翻译,使我们对影片名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电影的信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成为大众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法学论文写作方法 下一篇:任职教育院校向信息化转型应注意人才培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