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人口迁移的研究方法综述

时间:2022-06-19 09:32:33

省际人口迁移的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主要集中于迁移规模、方向、影响因素、趋势预测等四个领域。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四个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研究发现:对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影响因素分析是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促进了影响因素研究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有限。

Abstract: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tudy focused on the scale of migr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act of factors such as trends in four are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90's, these four areas of research related Commentary. The study found: 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movem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more mature;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ot-spot issue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o promo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o forecas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Study less, limited research methods.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 研究方法 综述

Key words: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search methods; Summary

作者简介:张冬敏,(1981.10―)女,辽宁,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精算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9-02

一、人口迁移规模测定方法

人统计调查是测定人口迁移规模时最基础的,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于我国长期缺乏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口迁移研究。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将省际人口迁移列为正式统计项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将人口迁移统计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添加了对省、市、县内部的迁移流量和流向情况的统计。除全国普查外,1986年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进行的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 [2];1987年和1995年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3];1988年[4]和1992年[5]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中,内容也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相关项目。

通过以上多次统计调查,已可以构建起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的人口迁移数据库,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准备,推进对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统计数据进行人口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各次统计数据间,在对迁移者的定义、迁移者年龄范围、抽样标准等统计口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由于对迁移人口的统计间隔较大,无统计数据年份的人口迁移规模需要通过构建人口迁移模型,测算得出。特定年份的区域总人口规模等于区域内原住人口规模与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之和。因此,在总人口规模已知时,只要测定出原住人口规模,即可计算出此时期内的净迁移人口规模。据此思路,徐国祥[7]提出了利用生命表对净迁移人口数进行估计的方法。

二、人口迁移方向判定方法

为准确描述人口迁移现状,除测定人口迁移规模外,还需判断人口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进行动态描述。人口迁移方向判定可根据其研究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微观两种判定方法。

人口迁移方向的宏观判定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研究全国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即判断出全国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及其主要吸引区域。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统计各省份(或地区)的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并比较各省份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占总人口迁移规模的比重,测定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空间流向。丁金宏[8]总结了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三类典型流场形态:以四川省为源地的辐散流场;以广东省为引力中心的辐合流场;山东与广东的对流流场。于弘文[9]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指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但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王桂新[10]测定出我国形成的7个主要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包括北京、广东、上海3个强吸引中心;新疆、浙江、天津、福建4个次级吸引中心。

人口迁移方向的微观判定是以某一省份(或地区)为研究范围,研究此省份人口迁出的主要目的地,或人口迁入的主要来源,即判断出针对某一省份的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及其吸引的迁入人口区域。屈琼斐[11]、章定福[12]、周一星[13]、伍理[14]等分别对广东省、广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迁移流向进行了判定。

以上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判定人口迁移方向时,仅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迁移人口规模,判定人口迁移的吸引中心,而忽略了迁移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迁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因此,周皓[15]提出在判定人口迁移吸引中心时,应考虑到距离因素,将人口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结合成一个数量指标。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影响因素分析是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其通过分析迁移现象中的各种基本因素特征,判断哪些因素将会对人口迁移决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力大小。

频数统计法是统计学中用以描述定类数据的频数分布的方法。魏星[16]利用频数统计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人口迁移的个体基本属性特征的分析得出:2000年前迁移人口中男性居多,绝大多数长途迁移者为男性。但2000年后,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逐步减少,截至2004年迁移人口的性别构成已较为均等。

回归模型是用以研究某几个因素间存在的影响关系的重要统计学方法。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为了深入、准确地测定各种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造成的影响,logistic回归、多层次logistic回归、嵌套logistic回归等模型被引入人口迁移研究领域。李树茁[1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净迁移的关系,提出:导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动因是经济水平,其次是社会结构,最后是生活质量。段成荣[18]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其中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庞丽华[19]利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村和省级三个层次研究发现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类型、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主业和家庭在收入分层中的位置等家庭层次变量,经济类型、交通条件和迁移传统等村级层次变量,以及投资强度、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等省级层次变量对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刘建波[20]采用嵌套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区域经济因素,都对个体迁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从地理学视角阐明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王桂新[2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并分析发现我国80年代后,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众多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都以迁入地为主,或迁出地为主,这些模型常隐含着迁移者对目的地的信息和交通具有同等的使用权的假设,且这些使用权不因来源地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样的迁入或迁出模型可能会高估迁移者对目的地因素的响应强度,忽略了不同来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差异性[22]。

四、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方法

当前我国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上述三个方向,对人口迁移的预测研究较少。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进行的测算。

对人口迁移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净人口迁移规模为基础,通过预测未来的净迁移率变动趋势,达到预测今后人口迁移规模的目的。另一种是以某省份(或地区)人口迁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基础,通过预测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人口迁移情况的方法。

五、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已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人口迁移新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见附录)。学者们应用多种研究方法,描述了近年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等特征,清晰地呈现出人口迁移现状。

目前,我国对省级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漏报率估算模型、迁移规模测算模型、人口迁移力矩等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以往对人口迁移规模、方向研究中存在的遗漏、忽略的问题已被逐渐解决。研究成果已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我国的人口迁移形势。为了进一步完善本领域内的研究,就必须统一人口迁移统计口径,提供准确、规范的统计数据。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是揭示人口迁移规律的重要步骤,其作为当前人口迁移研究的热点问题,被众多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所重视。

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较少。未来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是制定人口、经济等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对人口迁移的趋势预测的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和基于人口迁移影响环境的两种,研究方法的局限,致使此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杨杨,关于人口迁移调查设计问题的讨论――对一次人口迁移调查的几点认识[J] 人口研究,1997,(2)

[2] 同[1]

[3] 王谦.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迁移卷)[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4] 周皓.从迁出地、家庭户的角度看迁出人口――对1992年38万人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5] 徐国祥.法赫德・尤素福.国内净迁移人口数估计方法研究.财经研究[J].1994(4)

[6] 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 (l)

[7] 于弘文.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J].2001(7)

[8] 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 (3)

[9] 屈琼斐等.广东省人口迁移区域性态势分析[J].人口研究,1997 (11).

[10] 章定富.江西省人口迁移与城市化[J].人口学刊,2000 (l)

[11] 周一星.北京千户新房迁居户问卷调查报告[J].规划师,2000 (3).

[12] ] 伍理,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分布变化―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1 (5).

[13] 周皓.中国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两项数量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1997(10)

[14] 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15] 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6(5)

[16]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体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0(4)

[17] 庞丽华.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中国农村观察[J].2001(2)

[18] 刘建波,王桂新,魏星.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4)

[19] 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J].人口研究.1996(6)

[20] .Mueller,C.F.(1982),The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A Behavioral Analysis[J],Academic Press: New York.

上一篇:中国人口数量与消费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现代科学技术视域下的“美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