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有效吗

时间:2022-06-19 08:15:46

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有效吗

案例一:

某镇王家有兄妹两人,由于家庭困难,王大哥年近40也没有结婚。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父得知邻镇张家由于家庭困难,也有一儿一女尚未婚嫁。王父于是找到张父商量,用女儿换亲。张父起初有些犹豫,但是经过媒人极力撮合,最终答应了换亲一事。

起初,王小妹得知换亲一事之后,坚决不同意。但是后来王母不惜以死相逼,王小妹只能含泪嫁给张大哥。2009年9月,双方办理了结婚手续。

谁知,强扭的瓜不甜。王小妹和张大哥结婚之后,由于毫无共同语言,双方一直纠纷不断。2011年5月,在一次激烈争吵之后,王小妹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并至法院,要求与张大哥离婚。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由父母包办方式结婚,婚姻基础较差,虽结婚多年,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原告坚决与被告离婚,经法院调解和好无望,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2条、第6条规定,应认定原、被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原告要求离婚的请求应予支持。

分 析

所谓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干涉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这种在我国古代盛行的结婚方式,虽然早已被现代婚姻法明令禁止,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还是屡有发生。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婚姻法还规定,包办、买卖的婚姻都属于可撤销婚姻,受害人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如果是受胁迫的一方提出撤销婚姻请求,应自婚姻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如果是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一方提出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如果超出了上述时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对于包办、买卖引起的离婚纠纷,如果当事人共同生活的时间不长,或虽共同生活的时间较长,但确实未建立夫妻感情的,应当准予离婚。本案法院的判决,正是依照了上述法律。

案例二:

某村村民刘某,家庭条件较好,但是好吃懒做,经常在村里称王称霸,无人敢惹。因此,也一直未能娶妻。同村的老李家是村里的困难户,一直依靠唯一的女儿李某照顾。

2010年的一天,刘某找到李家,送给李家老两口2000块钱,并承诺,如果可以把女儿嫁给自己,还将送上一笔数额不小的“聘礼”。李家老两口起初有些犹豫,但是考虑到自家的具体情况,便背着女儿答应了刘某的要求。

一个月过后,刘某再次来到李家,与李家老两口商量“结婚”事宜。几经讨价还价,最后议定刘某一次性付给李家5万元,并承担李家老两口以后的生活费用。作为交换,李家必须把女儿嫁给刘某,并于一个月之后成婚。几天后,刘某如数送去了5万元。

李某得知父母的决定之后,表示坚决不同意,要求父母退还刘某的财物,但是遭到父母的打骂。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快要到了,李父再次要求女儿与刘某去办理结婚手续,但再次遭到女儿拒绝。几天后,刘某纠结一帮人找到李家,声称,如果再不兑现承诺,那自己不仅要收回当初的“聘礼”,还会让李家人“好看”。李某迫于无奈,只得答应刘某的要求。同年10月,李某与刘某办理了结婚手续。

婚后,由于刘某脾气暴躁,经常打骂李某,李某不堪忍受,跑到法院要求撤销其与刘某的婚姻关系。

2011年3月,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李某与刘某的婚姻属于买卖婚姻,应该予以撤销。

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买卖婚姻案。所谓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违反婚姻自主原则,以索取物财为目的,强迫他人造成的婚姻关系。

首先,买卖婚姻是我国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本案中李家父母,不顾女儿的反对,贪图财物,强迫其与刘某“结婚”,实质上是将女儿作为商品出卖,是典型的买卖婚姻行为。根据我国婚姻法第11和12条的规定,买卖婚姻属于可撤销的婚姻。当事人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向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要求撤销该婚姻。可撤销婚姻,自始无效。由于刘、李二人结婚尚未满一年,李某要求法院撤销其与刘某的婚姻关系是完全有理有据的。而所谓的婚姻关系的撤销,是说婚姻关系自始就不存在,而这也是婚姻撤销和离婚的根本区别。

其次,对买卖婚姻相关的财产的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属于包办、强迫、买卖婚姻所得的财物,原则上依法收缴国库。

而对男女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

说 法

包办、买卖婚姻作为封建婚姻形式的代表,一直为现在观念所不容。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不时可以看到这两种婚姻的案例出现。

其实,中国人有句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婚姻自由所保障的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选择权,还能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婚姻的悲剧。

上一篇:吃彩色食物的10个理由 下一篇:外国的公款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