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19 05:09:01

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江苏省的“3+2”高考方案自出台以来,慢慢进入这样的怪圈,非常重视语数外,轻2门选课.不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课时的安排上也是如此,一天中最好的课给语数外,上午第一节或下午第一节的课给选修老师上.所以对选修老师来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教师应该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寻找突破口,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编制好每节课导学案,然后以此为载体,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学案的定义、基本内容和使用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首先在认真分析教材、教纲、考纲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经集体讨论研究,统一体例,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教材内容,还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零散的知识化为整体.

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编制的生物导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情景引入、知识梳理、问题或实验探究、教师知识点拨、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拓展视野、分层作业等部分组成.在编写时应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的导学案中有关氨基酸是如何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这一难点,我们是先请学生写出二肽形成的脱水缩合反应方程式,接着写出三肽形成的脱水缩合反应方程式,然后写出四肽形成的脱水缩合反应方程式,通过层层深入编制导学案来分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的多肽链中含有的羧基数、氨基数和肽键数,当然导学案可以多用问题为驱动,将重难点知识拆分为多个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就以此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导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 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知识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将重难点化解为一个个小问题的形式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 将知识点化为一个个活动进行,根究学生预习的情况讲解精讲点拨的知识点以及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提问.教师在导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选修三“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这一节中关于目的基因的获取,假设学生是科学家,如何利用不同的原材料,提取目的基因.可以分为三个活动来进行,活动一:已知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如何快速获取该目的基因.活动二:已知这个目的基因表达的氨基酸序列,如何获得目的基因.活动三:已知该种生物全部的基因,如何从全部的基因中获取所需要的目的基因.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实验,实现合作学习.最后重难点使用典型例题来巩固,进行反馈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 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批阅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效果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思路.

二、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重要方面

1.使用导学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比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是这样安排新知探究活动的.①自由扩散:动画展示:氧气和甘油等进出细胞的方式(提示观察重点: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及是否需要能量),引导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并记住相应实例.自由扩散可以比喻成飘在河中顺流而下.②协助扩散: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以提供能量.根据图来观察,葡萄糖是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如何解释呢?引导学生分析出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课件展示协助扩散的动画(提示注意观察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及是否耗能),引导学生对协助扩散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举出实例.强调整个高中教材中只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这个实例是属于协助运输.学生可以在思考后,自主总结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和特点及方式.如果把载体想象成船,协助扩散就相当于是一种坐在船上顺流而下.③主动运输:利用动画展示离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引导学生得出离子的跨膜运输的方向――逆浓度梯度.到这儿,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离子能够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带着问题,一起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

课件展示主动运输的动画(仍然是提示注意观察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及是否耗能),在前两种跨膜方式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总结出主动运输的三个特点,并且举出离子等进入细胞是属于主动运输.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忆问题探讨中的哪些物质不能进出脂双层,从而总结出氨基酸、葡萄糖、离子等物质进出细胞都是通过主动运输.在这提醒学生注意两处关于葡萄糖的实例,说出它们的不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它细胞是主动运输).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载体的本质,说出载体的位置及特性,为后面的解题做铺垫.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得出,正是由于存在主动运输的这种方式使得细胞可以在环境恶劣的时候仍然可以主动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废物.再和学生一起总结主动运输的意义.

主动运输的过程可以想象成坐在船上开着马达逆流而上.这样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加深理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可以让学生说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导学案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认知需要,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2.使用导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到“引导”

新课程提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很关键.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节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一一传授给学生,这纯粹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我们的做法是在导学案上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主动探究.

问题如下:(1)欧文顿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了什么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细胞膜提取和膜成分的鉴定相关知识)(3)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发现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多少倍?从而得出了什么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4) ①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会铺展成单分子层?并画出在空气-水界面上磷脂的分布?②两层脂质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下列哪种图形是正确的,在上面打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画图、识图能力)(5)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细胞膜的什么结构?从而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什么结构组成?如果细胞膜是静止的,那么变形虫为什么会变形运动?吞噬细胞如何吞噬抗原?细胞为什么会生长?(问题的串联环环紧扣,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6)1970年,科学家用什么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37℃40分钟后,发现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标记细胞中的脂质呢?也是流动的吗?从而得出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7) 什么是流动镶嵌模型?从流动和镶嵌2个方面来理解.(8)从知识、技能、方法和过程几方面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完成导学案上的“反馈训练” 完善知识体系).

此节课通过导学案编排,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2 min,把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思维扩展训练,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上一篇:亲身体验 感悟数学魅力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误区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