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探析

时间:2022-06-18 10:12:08

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探析

一、研究背景

1.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简介

安德森等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修订,提出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维修订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知识维度包含四个类目十一个亚类,① 事实性知识: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② 概念性知识:分类或类目的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③ 程序性知识: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④ 元认知知识:策略性知识,包括情境性的和条件性的知识在内的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的知识。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包括六个认知类目十九个认知过程亚类,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① 记忆,包括再认、回忆;② 理解,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③ 运用,包括执行、实施,执行是把某程序运用到熟悉的任务;④ 分析,包括区分、组织、归属;⑤ 评价,包括核查、评判;⑥ 创造,包括创新、计划、建构。

2.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的意义和作用

安德森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即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安德森等认为“分类学的修订版将会帮助教师在课程潜在的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去理解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评估、最终改善教学质量;此外,分类框架提供一种普遍的思考方式和词汇,促进教师之间和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1]分类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目标。分类表为分析教科书和教学活动提供了操作性的工具,依据其分类,可以分析教科书、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类型与认知过程,从而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明晰化,为教与学、教学决策和评价等提供便利。教师、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什么(是需要关注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还是需要评价、创造),教师可以更好地有针对地选择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把教学、学生、评估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对目标的理解、教与学、评估和一致性问题大有裨益。

教科书改革与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教科书重要组成部分的练习系统其作用不容小觑。运用安德森认知能力分类学,从知识类型和认知维度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研讨与练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目标分类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期为语文教科书建设和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六册共35篇外国作品。研究工具:安德森的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

2.研究方法和内容

“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照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称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被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一个目标称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一般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这里用‘认知过程’替代‘行为’,用‘知识’替代‘内容’。”[2] 本文运用安德森目标分类学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行为动词划分为一个认知活动点,依据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层级十九个亚类对题目的认识活动点的类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参照知识类型对练习题的知识类型进行归类,进而描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课后练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类目状况,参照《 语文课程标准 》和统计结果进行反思讨论与运用探索,以期为语文教科书建设、教学以及评估提供参考。

三、研究概况

1.知识维度的概况与分析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共有35篇,依据知识维度,练习中的题目可以细分为220个子问题,统计如下,详见表1。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外国作品的练习题中,四种知识类型的比例不均,概念性知识比例最高,为39.09%,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分别为24.09%、21.36%,事实性知识比例最低,为15.45%,详见图1。每种知识类型在各册教科书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详见图2),程序性知识变化最小,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元认知知识呈递减趋势变化。

2.认知过程维度的概况与分析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共有35篇,依据认知过程维度,练习中的题目可以细分为229个子问题,统计如下,详见表2。

安德森等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标是促进保持和迁移。认知过程类目中,记忆与保持密切相关,其余五个类目与迁移联系紧密。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旨在促进保持的记忆类题目占7.42%;与迁移联系密切的认知过程类目中,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五个认知类目的题目各占总题数的比例分别是38.43%、10.04%、24.02%、8.30%、11.79%,详见图3。其中,理解类题目比例最大,分析类题目次之,运用类和创造类题目比例差别不大,记忆类题目比例最小。练习中六个认知过程类目在各册教科书中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在各册教科书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详见图4。

四、结果分析与运用

1.结果与分析

采用目标分类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题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分析发现,四种知识类型的数量变化大、比例分布不均,四类知识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四种知识类型在六册教科书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不一,程序性知识变化最小,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认知过程维度上,旨在促进保持的记忆类题目占7.42%,与迁移联系密切的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五大认知类目的题目各占总题数的比例分别是38.43%、10.04%、24.02%、8.30%、11.79%,理解类题目比例最大,记忆类题目比例最小。如果说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代表“什么”类知识关注“结果”,那么程序性知识则关注“如何”类知识看重“过程”,涉及到怎么做的知识。[3] 关注“结果”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共占练数的54.54%,关注“过程”的程序性知识仅为24.09%,外国作品中的习题注重结果性练习,过程性练习较少。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认知能力,“记忆、评价”认知类练习数量偏少。

各知识、认知类目的练习分布不均,这种不均势必影响习题的设计和学生相应的能力发展。三维教育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不明显,如关于如何做关注“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比例最低,仅占总数的24.09%;在认知过程维度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能力的练习仅占9%,评价类目下评判注重判断、评价,侧重结论的分析判断,核查偏重操作,教科书中此类练习比例也较低。从外国作品练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类目来看,更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题目偏少,致使“过程与方法”训练缺位。

2.运用举例

安德森目标分类把教学、学习和评估等问题联系起来,参照教育目标分类对语文教科书中练习的知识和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据此理解、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评价。

以九年级下册《 变色龙 》一文的练习为例,分析如下。

(1)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事实性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解—说明,理解—推断)

(2)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概念性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解—说明,理解—推断)

(3)根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程序性知识—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创造—建构)

以上练习的目标可称述为:目标1理解事实性知识、目标2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3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4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5创造程序性知识。运用二维目标矩阵可以如表3所示。

参照表3,可以明晰学习、教学、评估的目标,师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教师可以理清、准确把握和设计教学目标,准确作出教学决策,有针对性地选择分析方法策略,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实现教与学、评估一体化。

五、讨论与建议

安德森等修订的目标分类,旨在为教、学和评估提供框架。语文教科书练习的设计、教学、评估可以适当参照认知过程维度发展规律以及知识类型。

建议一,练习编写中尽量涵盖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的各个维度,均衡不同认知类目和知识类型的练习。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事实性知识类的练习题,保持练习中四大知识类型的均衡。适当增加记忆和评价认知类的练习题,认知过程亚类目中应增加“再认、分类、核查、计划、区分”类练习,各个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类目的练习题在各册教科书应该有所变化。

建议二,教学目标和课标的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决策以及评价也可以参照分类学来实践。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共同的语言,指导教师作出课程决策。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对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练习中涉及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教师据此安排教学、选择教学策略和组织评价。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中概念性知识比重大,教师安排活动时可以考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概念性知识,具体到知识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运用二维矩阵教育目标分类表对教科书中的练习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规划、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标的教学策略,并选择合适的评价的方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2] [美]L.R.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调节 下一篇:谈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