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误区类说

时间:2022-06-18 10:04:18

材料作文误区类说

最近两年,材料作文在中考命题中仍占一定比例,但由于许多同学只注重话题作文,忽视了材料作文的训练,所以写作时常出现一些误区。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以资借鉴。

一、过多地引用原材料。比如一篇作文题的材料:“一个养蚌人来到海边,认真地在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问那些沙粒是否愿意变成珍珠。沙粒们都对变成珍珠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对待在寒冷、阴暗而又潮湿的蚌壳里又怕得要死。当养蚌人告诉它们要变成珍珠就避免不了与痛苦、孤独和寂寞为伍时,沙粒们一个个选择了离开。他已记不清遭到了多少颗沙粒的拒绝,几乎就要放弃了,终于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别的沙粒都嘲笑这颗沙粒是傻子,可都没有动摇这颗沙粒的决心。几年过去了,这颗小沙粒长成了光彩照人的珍珠。那些曾经嘲笑过它的伙伴,仍是沙粒,有些甚至已经不知道被风吹到哪里去了。”作文题的要求是:“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根据这一要求,同学们若写记叙文,或可以不引原材料,或只需用“读了……我不禁想起了……”这一句导入,然后重点写所联想的事件就可以了。但有的同学不是这样,而是用近200字复述原材料,然后再进想,联想的文字还不到全文的三分之二,叙事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详略失当造成中心不突出。由此可见,材料作文中引用原材料,不能大段大段地照抄,如是情节性强的原材料,需要引用时作定向性概述,也可以不引原材料,直接进入叙述。

二、将材料作文误作话题作文写。比如一篇作文题提供的《伊林的童年》的材料,大意是说伊林童年就对大自然和科学、诗歌有浓厚兴趣,并叙述了两个典型事例。要求读材料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有位同学拟题《童年是什么》,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展开,小标题分别为:“童年是放飞的风筝”、“童年是和煦的阳光”、“童年是凌寒的腊梅”,从“发展兴趣”、“感受亲情”、“经历磨难”这三个角度演绎“童年”的内涵,构思、文笔均不错,但这三点只有第一点扣住原材料,其他都是由“童年”引发出来的。很显然,这位同学把写读后感误写为话题作文,如果题目是“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那么这位同学的文章就写得很不错,但现在审题进入误区,写跑题了,很可惜。易犯这类毛病的同学必须明确话题作文与定向性材料作文的区别,加强以同一素材写两种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

三、立意偏离所供材料主旨。有一篇作文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材料: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这则材料的寓意主要是两方面――从幼鹰角度出发,确定“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一立意;从鹰妈妈角度考虑,则确定“为父母者怎样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子女,给子女以真正的爱”这一立意。有的同学写作文时没有整体把握原材料,匆忙地拟题《追求――人生飞翔的动力》,大谈人生追求的意义,批驳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这样的立意明显偏离了原材料的主旨,因为原材料中幼鹰的“拼命拍打翅膀”只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并非一种瞄准目标后的追求。由原材料中引出“追求”,给人牵强附会之感。由此可见,多角度理解材料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和生拉硬扯,同学们在审题时可以列出几种感悟进行比较,再确定与材料含义贴近、自己把握较大的一项。

另外,在这里还要说一说变相的材料作文――图片材料作文。许多同学写这类作文时,常常片面理解画意。比如有一篇作文题,画面上,一位年轻人手拿两把铁锹,要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参加义务植树,而那个西装革履的同伴却咧嘴大笑,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从他嘴中吐出8个字:“啥年代了,你别逗我。”“啥年代了,你别逗我”是解读画旨的关键。这8个字的潜台词:义务劳动是过去倡导的,现在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劳动都应获得报酬;付出了劳动不谈酬劳,那是“逗”(开玩笑)。据此,有的同学拟题《义务劳动过时了吗》、《报酬――一个沉重的话题》,这就紧扣了画意,但误解画意的同学也不少,有的将“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义务”,大谈劳动是公民的义务;有的拟题《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等,明显偏离画面主题,造成失误。由此可见,观察图画应从四方面入手:一看画中人物在干什么、想什么;二看有哪些与人相关的事物和背景;三看画面上有哪些文字;四看画面内容可与哪些现实生活对接,怎样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其中读懂画中文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文字有的就是图画的主旨,有的就是对画意的提示。同学们应该综合审视,不能抓住一鳞半爪就匆忙下笔。

上一篇:浅析高中物理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下一篇:“真”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