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庄严的承诺

时间:2022-06-18 04:50:3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7-0005-12

不顾改革唱衰,告别跋涉疲态,广元市利州区教育人,在十三年改革磨砺后的今天,重燃改革激情,集结于“生本教育”旗下,以昨天不曾有过的理性、自信和沉稳,迈向改革新征程。

学校这样做,我们就放心了

利州区生本教育开放日,区教育局组织家长到学校观摩。大巴车上,家长们摆起龙门阵:“我的娃儿这学期变化特大,回来更喜欢说课堂上的事了,什么哪个组提出的问题被他解决了,他们组又在什么问题上pk赢了……”“就是,就是,我娃儿现在该睡觉时还不肯睡,说什么得好好准备,明天得让别的组甘拜下风”。此时,坐在车上的利州区教育局谢正臣局长听到谈话,便主动加入家长对话。后经交流,家长方知搭话者是区教育局长,便说,“你就是局长嗦,学校这样做,我们就放心了。现在社会上复杂,我们最怕娃娃不安心学习,当小混混。”

谢正臣局长的上述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问及生本教育开放日,谢局长告诉我们,利州区所有学校,都在每学期安排了一周时间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们可选择这一周的任何一天,到学校全方位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况。“这样做是为了求得家长对生本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家长对生本教育不理解、不买账,生本教育能持续多久?”谢正臣局长如是说。

原来,自利州区开展生本教育以来,由于家长认识不同,以及学生带给家长的信息不全面,就有家长产生误解,来学校质问校长:教师到底该教还是不该教?并说让学生搞什么自主学习,我还送娃儿到学校干什么?于是,为了促进家长对生本教育的了解和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利州区各中小学就有了每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

在课堂,有时我高兴得想跳起来

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罗国林主任带我们到一所中学采访,路过南鹰小学,碰到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并担任语文教学的副校长杨凤秀,便驻足与她聊聊。很快聊到生本教育,她愈来愈兴奋。“起初,我对于开展生本教育不报太大信心。2003年9月20日,郭思乐教授带领一些老师为我们上示范课,终于对生本课堂有了更多的理解。于是,我就从简单的操作起做起。做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学生渐渐地变能干了。从学生前置作业看,发现我上课要抓的重点,学生自己也能抓到;我要给的有些知识,学生自己也能学到;我给不了的,也有学生自己能得到。我在课堂经常收获惊喜,有时高兴得想跳起来。”她还说自己在写生本课堂日志。应我们要求,后来她慷慨地发来前三个月的生本课堂日志。

2003年9月16日

今天是本期大刀阔斧地开展生本教学的第一周,孩子们的表现确实不值得一提。

早晨来时被教室里搬桌椅的声音弄得心烦意乱。一天的工作还未理出个头绪来,放学的铃声时不我待地响起。我窝着一天的不快。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一首诗词,教学以“我能读”的方式进行,抽几个组的学生朗读都有出错。小组的作用呢?半点的合作力都没有发挥。心下悲凉。也许,生本课堂从形式到实质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吧。

2003年11月19日

课是有人听的,我惧有人听课。孩子们未必如此,他们或许盼有人来看自己如何“显摆”,何况今天有十六位老师来听课呢。

我上的是《圆明园的毁灭》。我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效果,因为“生本”的课堂无法预计。

开课依然是同学们根据单元导语了解我们要学什么,我们怎么学。他们已经“厉害”地抓住学习重点,很快罗列了几个关键词,如:“阅读、感受、查找、整理、运用”。学习无惊无险,水到渠成地进行着。

接着我还是按照“我能读”“我能写(主要内容)”“我能感受(字里行间民族情)”三部曲进行。

课后,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种种的瞬间精彩,老师们感叹,更多的是追问:

“研究时,我打算上这一课,妈呀,你这样上了,我还敢上?!”

“我想问,学生怎么那么厉害呢?”

“这么大的容量,学生平常查资料要花多少时间呢?”听得出他们的担心。当我说到孩子们现在是自己想查想说,根本不成其为负担。他们惊呼。

“我还想问,你们前期在小组建设过程中花了多少功夫?”

“什么时候到我们学校,给全体老师讲讲你们的教学理念?”

……

老师们对我的课感兴趣,,一定还因为孩子们课堂上那一句句灵气十足的话语:“我们想请杨老师来读”“你不愧是我们的朗诵女王”“我真的真的想补充他的……”“我反对!”……

杨凤秀关于生本课堂实践体验的文字整整有三万六千多字。且不说既教学又分管全校德育工作,就是一个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在短短三个月内能留下这么多激情洋溢的文字,也非易事。每一篇日志都是真情流露,思想飞扬,一个改革实践者的心路历程和行动姿态跃然纸上。然而,在课堂上“高兴得想跳起来”的杨凤秀,曾经有过一次“受挫”的体验。那是生本教育刚启动,郭思乐教授听了她一节课,在郭思乐教授眼中,这节课依然有“教师扎实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影子。在本地小语界颇有名气的杨凤秀很是郁闷,不知如何突围。后来,由“受挫”到思变求改,再到初获成效,竟然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从摘选的课堂日志可以看出。杨凤秀说:生本教育使我每天有惊喜,每天充满着新的期待。

不怕有问题,就怕没行动

李毅,这位主动向教育局提出试水“生本教育”的南鹰小学校长,在生本教育启动后面临课堂组织方式运用的“水土不服”!尽管教师敢于放手、勤于引导,但学生合而不作、探而不究。相对于老师们“放”不安心,“收”不甘心的焦虑和纠结,李毅倒是沉得住气:“遭遇问题是改革的常态,没问题就没有改革”。他对问题“视”重若轻,是因为有“更大的问题”摆在面前。

在李毅的眼中,“抱着教”“赶着练”“急着考”的现象在课改浪潮中理曲气短地隐藏一阵子后又悄然亮相。教师在学习负担的量上累加带来的是课堂沉闷、质的递减。在一次数学检测中,李毅发现一个班的学生在某一试题上出错率很多,他问及原因,该班年轻的数学教师有些委屈,说这类题都练了十一遍。李毅当即抽一口冷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将问题全归结于老师,而是进一步思考:课改以来,除了理念导向,究竟有多少能落地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新型教学方式对课堂的实质性引领,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教学弊端积习又怎能轻易退场?一向行事冷静的李毅,有些坐不住了。

终于,在利州教育局组织的南下广州的生本教育培训学习中,李毅看到了希望。“听郭思乐教授的讲座,当然有所感悟,但走进荆志强的课堂,才真正感到震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些曾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在‘颠覆’的课堂活了起来”。真实有效的前置学习,你来我往的小组交流,思维碰撞的班上交流,落落大方的总结提升,以及学生在课后与听课老师自信、机智的“采访”式交流,让李毅感叹不已。这绝不是偶尔的逢场作戏,因为荆志强的课堂每天都是人来人往。

面对曾经远在天边,但此时又近在眼前的课堂境界,李毅怦然心动。这就是曾经苦苦期待和寻求的改革“样板”!

焦虑于课堂整体性沉闷的李毅在发现生本课堂“新大陆”之后,对于改革中的“水土不服”,自然波澜不惊。

“不怕有问题,就怕没行动”,他格外“上心”地带领老师们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析现象、追根源,最后达成基本共识:生本课堂的校本化实施,需经历临摹课――立课――破课的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但必须首先在学习小组建设上苦练“童子功”。

李毅认为,要建造生本课堂的“高楼”,目前最值得做的是“打基础”。“与中学不同,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弱,必须在小组建设与活动方面培养习惯,打好基础,才能在生本课堂整体构建中省力省心”。随后,暂停或放缓生本课堂流程和方式的“临帖”,集中精力“握笔练腕”――进行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训练。但是,对于放弃了“灌输”就找不到自己位置的部分老师来说,这几乎是“开拓”性的付出。在既无现成经验借鉴,又无自身体验积累的情况下,究竟怎么分组,怎么建立小组学习的规则,怎么强化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角色意识,怎么解决小组内参与的机会均等的问题和两极分化的问题等等,都是对教师原有经验的挑战,值得教师不遗余力地应对。

针对小组建设的操作性难题,大家群策群力、合作攻关,有了改革细节问题的求解,生本课有了起色。初尝成功的体验。在课堂中“高兴得想跳起来”的杨凤秀,就是生本课堂实践的最先受益者。

“改革始终是在问题中前行,一个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发生。生本课堂改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与行为改变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科文化培育和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关注这些问题,才谈得上‘以生为本’。例如,语文学科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用’活动,整体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学科教学结构重组,内容重建,方式重构上下功夫。”一向被人认为只埋头做事而不重“宣传”的李毅,的确是被“问题”牵制而“高调”不起来。他对生本教育的效果期待虽然淡定却充满信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会看到生本教育带来的一些变化,但不会整体上脱胎换骨。要经历较长时间,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综合能力提升才能得到实现。不过,这需要在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依然是问题意识!

生本课堂,既让传统“活着”,又让创新“生长”

来到上西中学,上课铃声刚刚响过,得知采访对象康仕平老师已经进入八年级某班的教室,我们干脆直奔教室看课他的课。他的数学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序一:此时课前三分钟关于因式分解的测试刚结束,一位学生主持大家分享前置小研究,学生分组围绕“我知道了什么”“我还知道了什么”进行陈述,一个组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结论。

程序二:随后是各小组内同学交叉批阅前置作业,并展开交流讨论。有两个组的组长和同学有些着急但又认真地给在前置作业中出错的同学讲解。另外一个小组激烈的讨论引起我们的注意。走近前去,发现二位女生针对一男生的某题陈述判错的理由,而这位男生不服气,据理力争、自圆其说地坚持自己的解法,眼看两位女生快要被说服,打算放弃的自己的意见时,另一位学生指出了男生出错的问题所在,此时男生才恍然大悟,谦和地笑了起来,并欣然改错,两位女生这才如释重负。

程序三:各小组展示质疑,呈现没有弄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后,对于遗留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活跃的课堂第一次收紧,精要中肯的讲解拨开学生认知思维中的迷雾。

程序四:再下来谓之“错误分享”。学生谈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谈在小组讨论后懂得了什么。原来这是在分享因错误而带来反思与收获。怪不得学生谈错误没有心理负担,包括那些只暴露错误而没有谈清楚原因的学生,也表现出错了还自信的神情。而此时,教师针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精练明确而富于启发性地分析和归纳,明显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再次紧收,教师的讲解如重锤敲响,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强化。

程序五:巩固达标题推荐。此时,“创新组”展示本组出的“创新题”,各组纷纷讨论。一组有解,组员“代表”上前呈现解题过程,下面组员补充,结果陈述“卡壳”,另一组迫不及待上前纠正。此时,善于把控时机的教师再次结合刚才的解题,从为什么推荐这道题开始,以步步追问的方式完成了对解题方法的梳理与总结。这再一次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智慧掌控。

程序六:评选本节课的学习表现优胜组,几个分值相当的优胜组简述本组获优胜的原因。其中一个最高分组的学生说:我们在本节课获胜的原因是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组员协作能力都很强,谁也不愿落后,总是第一个冲上台去,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事后才知,这个组的学生是其他组不接纳的学习后进生,后来单独组成一个组,由教师任组长,结果学生学习变化显著,还有到其他组任副组长,例如梦想组的冯丽筠同学就是“下派”干部。

观罢这节课,刷新了我们对“颠覆”式的生本课堂的表层认知。在前置研究――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激励评价这一基本模式下,教师退位而不弱位,放手而不放任,无论是知识要点重点难点的把控,还是临时生成的“意外”,教师都能成竹在胸的主导,游刃有余的调控。教师的三处重锤似的精讲,足见优秀的教学传统“活着”;生生互动互助的开放的学习秩序的重建,激发了学生全体的参与热情,由此足见教学的创新“生长”。

针对“传统活着,创新生着”这个话题,我们采访了康老师。他说:“生本课堂,不创新就没出路,有了创新,惊喜、精彩,就会发生在每一天”,接下来他向我们提供了这个案例: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围绕前置作业的判断题: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学生们纷纷发言,但别人就是听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个学生冲向讲台,他说:“老师,我可以讲懂。我们可以判断这个问题反面――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都大于60°。如果三个角都大于60°,那么和大于180°,这是不对的,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原来的说法是正确的。”现场听课的老师都很惊讶,这不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反证法吗?孩子居然自己找到了这种方法,真的很了不起!如果在这以前反证法不存在,这个孩子就应该是数学天才了。如果不实行生本教育,孩子只会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去做,生命、思维就被控制了。

针对案例,康老师说:学生在课堂上常出现的“怪异”的思维方式、灵敏的反应能力以及捕捉机会自我表现的自信和能力,都是因为相信学生能行,善待学生“不行”,在搭台子和供梯子中而形成的。他的说法揭示了这样的创新之道:任何有效的教学创新,都是因尊重和善待生命个性而生长出来的。有此情怀,还怕创新无路?

人家的学生行,我们的学生为啥不行

抱着“学段愈高,改革愈难”的成见,我们来到宝轮中学高中部与各学科教师座谈,结果发现:升学考试压力很大的高中教师,对生本教育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畏难。他们普遍对其充满热情和信心。语文教师袁学碧说:到广州观摩生本教育归来,我首先尝试不再将教学重难点梳理后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重难点,通过展示交流和练习,自行解决重难点,而且效果不错。数学教师宋明亮说:学生台上讲,教师台下听,是生本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讲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表达和内化的过程。虽然有时讲得不完善,老师自己会忍不住想站出来干预,但若耐着性子,你会发现学生不时能产生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你就该出场点亮价值了。何友国老师进一步说:“学生讲”这一环节是学习主动性增强的表现,是潜能开放的机会。这正是我们看好生本教育的原因。由于前置学习内容分层次,我班一位考二三十分的学生都敢于上台讲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现在,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没有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也增强了。那个原来考二三十分的学生,现在能考到六十多分。

其他老师表达了这样的同感:外出考察学习,对人家的学生学习表现很惊讶,当即想到人家的学生行,我们的学生为啥不行?经过尝试,才发现自己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潜能。现在的教学进度快了,学生知识掌握效果虽然较之过去差不多,但教师包办的少了,学生自主、自信增强了,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解放。老师们还表达了共同的困惑:如何避免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发言中的缺位,如何避免假讨论,课堂评价如何有效跟进,等等。

实施生本教育,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在短短的几个月间,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宝轮中学高中部的老师们为何对生本教育如此悦纳和充满信心?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探访宝轮中学的改革历程。

宝轮中学改革有“历史”。基于生源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年轻教师比重偏大,升学率虽连年攀升,但离社会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校情,宝轮中学从2007年秋季就开始改革探索与实践。先后借鉴了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三精一勤”即“精讲、精练、精评、勤改”的教学模式。但在升学压力之下,部分教师一到毕业班则有变“精”为“繁”的倾向。一些课堂,如果有人听课,能看到改革的样子,无人听课,则看不到改革的影子。在生本教育启动后,谢红光校长提出:“不看教师教得好不好,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不看几个同学在学,要看全班同学是不是在学;不看过去教得好不好,要看现在改没有改;不看学生学得会不会,要看学生会不会学”。基于如此朴实的追求,包括课堂改革方案、学生自主管理方案、学生活动方案的改革总体方案在反复磋商中出台。

利州各校由生本课堂模式的“临帖”走向校本化实施。北街小学并非实验基地校,但以“德立校、人为本”的核心办学理念对接生本教育,利用原有“小组合作”、“问题导学”、“问题生成”的研究成果,形成“两点、三步、六环节”的“生本”课堂模式;七一宝轮小学形成“五环节”课堂基本流程;嘉陵一中形成“前置学习、小组过关、班级交流、评价激励”课堂教学模式;三堆中学形成“学――议――练――思”的生本课堂模式。

从来自两个层面的“两问”,可看出学生在课堂的状态变化,对生本课堂的期待程度。郭思乐教授来利州指导实践期间,面对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在课堂的良好表现发出感叹:难道这不是重点中学学生的水平吗?三堆中学一位毕业班的学生找到王占生校长,愤愤不平地说:校长,其他班都在搞生本教育,我们班为啥不搞?”

生本教育区域推进,让部分教师崭露头角。2013年9月,在全国第126期“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研习班”上,嘉陵一中刘玉等4位老师上观摩课;11月宝轮中学初中部数学老师宋明亮应邀到新疆展示生本课堂;12月南鹰小学张剑双在全国生本教育小学数学骨干培训班上模拟课,反响热烈;2014年4月,上西中学康仕平老师在广州作生本教育实践报告,5月在吉林延吉市献课并作报告,又与南鹰小学黄梅老师在北京顺义区一中献课。在教学竞赛中,北街小学教师陈丽华获“全国高效课堂比赛”一等奖,大东英才学校教师向晓兰、徐海燕、谭永峰分别荣获四川省英语、数学、化学优质课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有危机感,就不会在乎改革的难度

陈兴中(本刊编辑,以下简称“陈”):“生本教育”经验所辐射的对象大多是学校和教师个体,像利州这样区域性推进十分少见。你们是否面临大面积“移花接木”的难度?

谢正臣(利州区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以下简称“谢”):因校际办学水平的不同,“生本教育”的区域推进的确存在认识差异和操作上的难度。但是,居安思危,敏于问题,因问题痛感而引发危机想象,你就不会在乎改革的难度,就会想到改革。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危机感驱动。

陈:“危”则思变。你们的危机感何来?

谢:危机感更多的来源于教育现实问题的困扰。在课改大背景下,利州区广大教育实践者经历了前期教与学行为变革的探索,后来又进行“有效教学”探索,并取得一些实效,形成一些经验,为利州教育发展做出了“节点式”贡献。但是,从区域教育长远发展的要求看,我们在改革实践上虽然做实了,但是眼光略低了,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关注了,但教育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关照却忽略了。尤其是,部分办学条件和基础差异较大,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影响到区域教育品质的整体性提升。这是潜在危机。而显性危机在于,民众对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甚至出现舍近求远,异地求学的择校热。如果,区域教育发展不能上到高平台,不能通过提升全面意义上的教育质量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他们对教育是不会满意的,生源流失的现象就会继续。这是显性危机。

杨永虎(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政府督导室常务副主任,以下简称“杨”):这些年,利州区“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形成强化引领的“规范化管理”策略,彰显个性的“校本化实施”策略,促进整体推进的“三联互动”策略,为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努力。但“有效教学”在育人的价值取向上有所窄化,对生命需要关注不够,德育介入不够,学生自主动力开发不够,相应环境支持不够,改革走到一定程度,需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高平台。

陈:于是,你们就寄希望于在当前颇具影响力的“生本教育”。

谢:是的。2013年4月,我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县区教育局长培训班,听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并深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考察,发现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脉相承的生本教育,无论是理论构或模式构建,均直指学生生命发展与质量的提升,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好的范例。直觉提示,这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县域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深化改革,需要以县为主,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施行义务教育的管理权,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掌握全局的统筹思维,科学理性的实践思维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基于这样的认识,局领导班子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开展县域性的生本教育实践。5月,我们一边总体规划设计,一边选派干部和教师陆续参加生本教育培训,并进行“换脑”行动、“搬桌子”行动、“推门听课”行动、“校长进课堂”行动等准备工作。6月,生本教育在利州正式启动,由利州区人民政府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创立者郭思乐教授为“教育顾问”。

陈:你们在步履蹒跚中偶遇“生本教育”,发现了它的价值,于是为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在自己的“庙堂”念起“外来和尚的经”。从发现到走进生本教育,你们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这足以体现生本教育的吸引力。

谢:著名学者杨东平认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需要形成一种关于教育理想的共识,即什么是好的教育。很多人都对现在的教育不满,但是对于教育究竟向何处去并不是很清楚。而生本教育为我们“向何处去”进行了引领,尤其是提供了“好的教育”的实践范式。通常,实践层面的改革意愿生成借助两股力量:一是理念激发,二是范式驱动。两力齐发是理想状态。而十多年前的改革,只有第一股力量在发生作用。结果,广大教师在改革上路后,探索的结果与期待甚远,便出现怀疑理念、止于前行或心灰意冷、打道回府的倾向。而生本教育改革实战经验带给教师改革的希望,我们亲近它,这正是因为范式的力量。

杨:唤起教育实践者内心的苏醒,最强大的力量是他者对改革理念真实而精彩的现场演绎,只有理念落脚于实践,人们才会对其价值恍然大悟、深信不疑和五体投地地佩服。生本教育中的教学范式,正是因为使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接地气”,我们才看好它。

改革不强求齐步走,更不连根拔起和推倒重来

陈:区域性开展生本教育,如何解决行政力量推动下学校和教师真情投入的问题?

谢:首先,应相信学校和广大教师不会拒绝真实的教育改革。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发起生本教育一呼即应,甚至还有学校先于区域启动而提出要搞生本教育。比如南鹰小学,就是第一个向教育局申请加盟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经验推广实验。就连北街幼儿园,也因为发现“生本教育是“归依天性、保护童心”的教育而主动加入生本教育实验。不过,考虑到校情有别,在“生本教育”的启动上还是持稳重的态度。我们采取面上发动,重点启动,滚动推进的策略,确定了东城实验、嘉陵一中等11所学校为利州区首批生本教育的实验基地学校。对于那些有条件进入实验的学校,如果正在进行某一项实验,我们不主张其半途而废转入生本教育实验,鼓励其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进行原有实验。对于那些较为薄弱的学校,我们允许观望,不急于行动。总之,不搞齐步走,对不同的声音甚至反对的声音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杨:对试点校,我们同样尊重差异,提倡骨干先行,每校至少有一个学科,一个年级,每年级至少有一个班率先行动,这样,以先进者的探索经验影响和带动面上的行动。这样,实践者就不会产生“被赶着走”的压力,也能解决被动进入的问题。

陈:你们如何处理生本教育与前期改革经验的关系?

谢:任何的改革都需要处理好承前启后的关系。如果因为管理班子换届,彻底弃前,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实践者会产生挫败感,认为是在折腾,对改革就不会再信任,就会被动。

杨:生本教育是包容性很强的教育理念,对其实践经验嫁接,就不应将原有的探索连根拔起。我们引导和鼓励学校善待和充分利用前期的经验。例如,南鹰小学关于有效教学评价研究,大东英才学校的师生交互式教学研究,北街小学的有效备课管理,荣山中学的“目标导入――问题引领――激活主体――点拨导学――变式训练――拓展指导”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等各具个性化的探索,都与生本教育课堂实践有着内在的联系。

谢:区域性改革虽有主导,但不能模式独尊,要尊重和包容个性化的探索和经验,允许多元探索,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实践者真情参与改革。

面对说“不”的声音,需要辩证思考

陈:你们提供给我的利州一位老师在网上的对生本教育质疑和三篇批判生本教育的文章,作者以激愤之情表达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其言辞尖锐、观点犀利。比如:“生本教育恶意违背课堂结构四要素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完全由学生超前自学、先学、教师少教、不教、后教不超过5分钟”。这不仅是取消了教师“教”的权利和责任,更恶劣的是剥夺了学生听教师讲授来“学”的权利。

“生本教育主张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活动起来”,其实只可能是少数优生“小老师”活动起来了,大多数中差等生都成为没有自己脑壳的人――没有独立思考的人。”

在利州生本教育区域推进过程中,出现这类针锋相对、坚决说“不”的声音,你们如何看待?

谢:如同任何的改革都有认知相异、观点相争,在利州生本教育区域推进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毫不奇怪。

杨:面对说“不”的声音,需要辩证思考。没有对教育现实担忧和深思,作者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虽然我们不赞同其中的一些观点,但是我们应尊重这样的独立发声,更加理性地审视当前改革,谨慎地厘清复杂的教育现实,优化改革策略。同时,这也提示我们,一种坚持正确方向,遵从教育规律的改革,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认同与支持,还需要引导和沟通,尤其是需要真实、扎实行动,以实实在在的学生发展变化和教育质量提升,影响那些改革的观望者、失望者和反对者,获得他们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谢:改革需要正视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如果,对于一些意见和分歧,如果选择性“屏蔽”甚至视其为“添乱”,这样会加剧不同意见者的“逆反”情绪。因此,确立改革自信,正视不同声音,理性探讨和智慧解决问题,是我们应坚持的态度。今天,那位老师也在生本课堂中畅游,就是包容和引领的成效。

整体构架改革,避免“移花接木”的“水土不服”

陈:县域性推进生本教育,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谢: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各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否主动地投入到生本教育改革探索中来,二是生本教育在县域本土的适应性问题,也就是所谓“水土不服”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在前期的“预热”阶段,通过组织教师走出去,到广州和等地的生本教育实验校现场观摩体验,增强教师对生本教育的了解参与热情,即前面所说的“范式引领”。而解决生本教育改革经验“水土不服”问题,比前者难度更大。站在县域的角度,不能简单的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习惯方面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需要从影响改革实践的诸要素进行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构建。反思过去的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着力多,在其他相关要素上着力少,课程改革窄化为课堂教学改革,因此走到后来就有教学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感觉。基于这种反思,我们以整合联动的思路构建生本教育推进策略,解决生本教育县域性“水土不服”的问题。具体是,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为主导,建立“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的“1+5”(“一主导、五模块”)生本教育县域推进模式。通过此模式运行,强化学校改革领导力,激发教师改革创造力,增强学生自主发展力。

陈:五模块的价值取向与内涵?

杨: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以品性人格发展为目标,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抓养成教育、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家庭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纯朴的德性。

构建以自主课堂为内核的生本教学:探索并形成顺应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主动的姿态、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高品质的学习,获得身心智能的协调发展。

开展以教师提升为重点的生本研修:激发教师职业生命活力,内化生本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实践智慧。分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教研员、学科核心团队和骨干教师、待成熟教师和年轻教师等三个层面,依托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全国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及本土智力资源,进行分期分批的全员性培训。

开展以激扬生命为主旨的生本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通过开发实施学校普及型活动、社团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励志历奇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实践创新的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从而增强团队精神、社会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施以自我发展为内涵的生本管理: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整合一切资源,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在精神自由、行为自主、道德自律、秩序自治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关于五个模块的实施,坚持“基地学校整体全面实施,其他学校实施核心模块”或“结合实际需求自选模块重点探索实施”的策略,以此形成相互借鉴与共享的特色经验。

陈:理念引领、目标融合、功能整合、路径联合的县域生本教育推进的顶层设计,体现县域教育改革的全方位思考和系统性谋略。从县域的层面,“1+5”生本教育推进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谢:试图通过2―3年努力,在全区培养一大批专业上过得硬,业绩上做得实,声誉上叫得响知名教师;形成一批政府放心、百姓满意、师生发展的优质品牌学校;实现学生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良三丰收。据此,我们提出四新:构建自主高质的新课堂,培养阳光自信的新学生,锻造敬业创新的新教师,建设活力和谐的新学校,以此形成县域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态势和特色。

陈:“1+5”生本教育县域推进模式如何落到实处?

杨:为顺利运行“1+5”生本教育县域推进模式,教育局专门出台了《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生本教育实施方案》。方案中对各模块的实践操作内容做了具体的建议。同时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同志组成的生本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规划、统筹。教研室承担全区生本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并负责生本教学实施指导。教育股负责生本德育、生本活动实施指导。人事股负责生本研修实施指导。教育股、后产股、安全办、督导股负责生本管理实施指导。教育局其他股室也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到生本教育研究工作中来,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建立基地学校“双指导”机制:局领导分别指导1-2所基地学校,教研员主抓1所基地学校生本教育推行工作。各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校生本教育的开展,研究和督查指导工作。总之,通过教育内部各方面通力协作,有序推进生本教育。

生本研修,提升教师生本教育实施力

陈:生本教育县域推进,在目标上高位统领,内容上全面整合,实施上合力推进,具体到实践层面的操作,如何解决教师群体的生本教育实施力的问题?

杨:利州生本教育启动前后,组织教师赴山东、广州等地参加生本教育通识性培训7批次350多人次、骨干教师培训5批260人次(每期15天)。参训教师返校后,“一周内讲座分享、半个月内上观摩课、一个月内上示范课”,带动全区教师全员学习和接触生本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同时“请进来”,在我区举办生本教育理论实践研修班和相关专家讲座6场,受益教师2200多人次。2013年9月和12月,生本中心专家50多人两次莅临利州区指导生本教育。

为进一步唤醒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内力,提升改革实践智慧,我们强化教师自我修炼,进行实战性学习与研究。首先,教育局方案从研修目标定位和研修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指导。

其一,研制“一个方案”,明确生本研修内容。主要由各学校根据区教育局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以校为本的《生本研修实施方案》,建议各校以内化生本教育理念和探寻生本教育模式为研修重点,以“学习―反思―实践”单元递进研训为主要形式,建立“学习成果分享机制”扩大受益面。

其二,组建“两支核心团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即组建“核心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带动骨干教师深入开展生本教学研究;组建生本德育核心工作团队,构建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

其三,建设“三个阵地”,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发展。三个阵地分别为:改革课堂教学锻炼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成就教师。

其四,搭建“四类平台”,促进教师在学习展示中成长,即:创设“生本教育论坛”;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读书社”、“学科教师培训基地”。

其五,开展“五项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例如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教育开放周”活动,“书香伴我行”读书活动,“生本共同体”活动,“反思促成长”活动。

谢:利州生本研修指导方案的出台与落实,为学校为什么研、怎么研和研什么提供了具体指导,不少学校改变研究状态,变被动研究、浅层研究为主动研究和深度研究。过去搞教研作为任务安排下发通知,现在全县各基地学校、各学科均建立了“QQ群”,各群互通信息,相互“走研”,甚至对外开放,例如青川、剑阁、南充等市内外的学校闻讯前来参与研究。

利州区生本研修,还以“读”为载体,发挥“利州区星空教师读书社”对教师读书学习的引领作用。读书社提出“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并以读书、分享、交流、论文征集、展评等活动,激励教师“与书为伴,与智慧携手、与美好同行”“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

评价放手,考试放权,改革才能放胆

陈:在利州,多年以前就取消了县域性的统一考试评价,这无疑有助于创设宽松的生本教育改革环境。

谢:考试评价,是教学的质量监控和改进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如果从县域的层面实施统一考试,注重运用考试数据“方便”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比较性评价,这会加剧校际之间的考试竞争和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过度计较。由于我区在多年前已经将考试放权给学校,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大胆改革。

杨:生本教育并不害怕考试。荆志强所任教的各届班级,考试成绩均令人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学生那些难以用分数测量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此,放权考试,因小舍而大得,得到的是学校和教师对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追求,得到的是教师教学力,学生学习力的解放。

罗国林(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主任,以下简称“罗”):从这几年广元市对各区县学校的调研考试来看,利州区改革开展较好的中小学,考试的成绩根本不用担心,常常是位居市、区前列。作为县域教研部门,我们对评价考试放权后的教学质量充满信心。我们在为学校、教师松绑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

陈:请具体谈谈。

罗:长期以来,教研部门将考试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学科教研员视考试命题为主业,教研室因此而被戏称为“考研室”,教研员被戏称为“考研员”。这种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定型了管理思维,陷入职能错位和非本质的繁琐管理误区,导致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能力和学术威信逐渐丧失,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指导上乏力,眼界不高,视野不宽,难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引领。

尽管,国家教育部早就三申五令地取消统一考试,减轻学生负担,但统考仍然是管理的潜规则,变相的考试结果排名排队仍然盛行。教之迷源于频繁考试之误。考试排名的压力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层层转嫁,为考而教,为考而累,围绕考试内容的教学与训练,使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基于上述反思,利州教研室放权考试管理,使职能重心向教育教学研究回归,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回归,向引领改革实践走向回归。当然,考试放权,并不是考试管理缺位,而是摒弃期末统一考试和排名评价,将考试质量管理的重点投放到引导和指导学校研究分析自主考试的反馈信息,优化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县域层面的考试放权,给课程改革和现在的生本教育县域推进留出更大空间,给多元课程实施留下更大的空间。在增强学校改革力,解放教师教学力的同时,教研部门也在打造引领底气,增强研究智慧,重塑学术威信中回归于专业引领和教学服务的根本职能。

生本教育整体推进,是县域教育文化的培育

陈:县域教育管理和实践层面为利州教育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其总体追求是什么?

谢:教育是长期而综合的系统工程,任何时期办教育,都应坚持这样的价值追求:培育和创生县域教育文化,走内涵发展、生态发展之路,整体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办让学生成才、人民满意的教育,兑现向老百姓的承诺。

陈:视教育文化培育与创生为县域教育发展之首要追求,这基于怎样的思考?

谢:过去路子正,当下底气足,未来有后劲,这是一个县域教育发展的良好状态。追求这种状态,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什么?是教育文化的培育。只有健康的教育文化落地,增强实践者对于教育的理解、价值的认同,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才能真正对教育各个方面发生实质性的长远的影响。但教育文化的培育是慢工程、细工程,不要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难有立竿见影之效,就忽略这只看不见的推手,或者就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轻视。所以,我们通过“1+5”生本教育推进模式构建、定位和建立教育文化培育的支点。

陈:作用于教育文化培育的生本教育县域推进,其基本思路或核心经验是什么?

谢:梳理利州生本教育县域的推进,我们的思路是:理念铸魂――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县域教育实践铸魂;德育奠基――创新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为生本教育奠定基础;培训助推――以培训研修增强教师实践底气和创造能量;课堂突破――借鉴、传承相结合,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课堂、高效课堂;差异行动――尊重差异,引领教师自由、自主地探索实践;文化塑型――培育县域教育文化,塑造县域教育改革新形象。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利州“生本教育”实践,它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县域引领力量长期疲软提供了对策案本。

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各级实验区滚动式进入到全国满覆盖,涌现出部分令人瞩目的学校和教师改革先进典型,但普遍存在区域内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改革状态与实效差异。改革虽有面上覆盖,但整体不容乐观。这除了诸多外部因素,还因区域改革引领内力不足,有改革的“统一”启动,缺改革的有效“统领”,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封闭的探索、孤独的实践、迷茫的走向”等现象。课改,在热闹一阵之后整体态势渐冷。

现今的广元利州区教育改革,不同于改革初行政强力量干预下短暂的群情振奋,而是以淡定、从容的姿态理性求索,迎来改革的马鞍形“回暖”。透视利州改革良态,聆听前轮改革余响与现今变革奏鸣的和声,解读教育管理层面的引领作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充分关注。

坚守教育立场的教育精神重建

尽管,生本教育县域推进面临种种难题,但在利州,学校层面对生本教育的投入依然义无反顾,教师群体对生本教育的参与依然充满激情,学生整体在生本教育中的发展依然显而易见。经历了改革的艰难岁月,实践者走出改革“高原期”,重燃改革激情,离不开县域管理层面的精神力挺。精神力挺之“力”,源于教育精神的重建。

其一,呼应国家意志与民众需求的教育责任担当。承载国家意志,关乎民生大计,面临社会关注的教育重任,落肩于县域教育管理主体。面对不可承受之重,利州教育管理超越教育政策执行、教育秩序维持、教育条件改善的“一般性”行政作为,进入到新时期教育质量优化、办学水平提升的内涵式、深层次的管理创生。

县域教育管理,当如何由“维持”向“创生”转身?利州的回答是:基于“教育”的立场,回归教育的精神母体,以教育之情怀,生教育之忧思,不满足于前期课改和“有效教学”探索对县域教育发展的“节点式”贡献,在“虽然做实,眼光略低”的反思中警惕教育的潜在和显性危机,以“生本教育”的县域推进引领改革,寻求教育的提质升位之路,以非我莫属的教育责任担当,呼应国家意志,回应民众需求。

其二,错位教育评价干扰下的教育价值坚守。在当前,且不说世俗的评价、世俗的判断、世俗的眼光对教育人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单说各级以“管理”的名义,用标识化、单一性的教育业绩与质量评价,对县域、学校、教师的改革创造力无意地进行连环式捆绑,就足以影响教育人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改革实践走向。

科学评价尚难建立,不良评价涛声依旧,为规避评价的“杀伤力”,实践者违心、无奈地以标识性业绩构筑维护职业安全感的避风港;少数县域或学校管理层面,甚至卷入为“提升”教育质量而拉生源、抢生源的无序竞争。而利州教育管理层面,对抗错位评价,坚守教育价值,凭对生命成长的多维度关照,高扬改革旗帜,趋近利、求远功,大气魄进行县域“生本教育”的改革规划、制度设计、策略构建,引领实践者筑建美丽而温馨的生命家园。

增强改革实践力的引领智慧创生

在生本教育县域推进中,为激发改革活力,增强改革实践力,利州区教育管理主体匍匐于实践现场,人文情怀与科学理性合一,智慧地引领实践者精神自由、行为自主、方向明确地探索与创新。

其一,去强制性的改革启动。利州生本教育改革伊始,以自愿申请的方式确定11所生本教育“基点”学校重点开展实验,而对其余43所学校则鼓励进入;对于正在进行其他改革实验的学校,不打乱其行动步伐;对于一些学校的驻足观望与慢行,或个别教师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均持宽容的态度。这种去行政化、重主体性,去强制性、重主动性的非“齐步走”的改革启动,是对实践者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尊重,有利于实践者以自己的眼光和思维观察与判断,精神自由地走近生本教育。

其二,鼓励探索的考试放权:在很多县域都还在为方便教学质量管理而习以常地沿袭统一考试的办法时,利州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部门,较早地取消统一考试,将考试权彻底地放给学校,告别对考试弃之不舍、用之不当的现实尴尬,解除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连环式捆绑,引领实践者以自由的精神、自在的心态、自主的行为做比追分数更重要的事情,放心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与探索,内心踏实地追求高品质的教育业绩。考试放权,确实为当下的生本教育县域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三,基于借鉴的本土经验创新:为避免改革中各股力量分而不合,各种资源散而不聚的失序运行与低效利用,为改变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单打独斗,利州管理层面在生本教育“移花接木”的基础上,创新并运行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主导的生本德育、生本研修、生本教学、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并行的“1+5”的生本教育推进模式,以此系统构建整合力量、优化功能,拓展改革视界、精神疆域与实践空间。基于借鉴的本革经验创新,对本革是一种超越,对他域改革是一种智慧贡献。

其四,优化育人生态的文化培育:教育文化,能稳住实践者真向善向美的心性,催生探索实践创造的智性,增强抗阻耐困突围的韧性。教育文化的形成,既有历史的自然积淀,又有顺应规律的接力式培育。教育文化培育,包括权力的干预,学校的介入,教师的认同。利州教育管理者,视文化为教育的第一生命,旗帜鲜明地以生本教育区域推进这一“大事件”,引动学校,激励教师,多主体合力培育超越实践理性的教育文化,使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教育以崇高的价值取向,高贵的精神境界泽润生命,影响社会,利及民族,惠及民生。

回眸利州生本教育县域推进之路,透视改革引领,教育管理层面坚守教育立场,抗世风浮躁,超功利短视,在责任担当和价值坚守中重建教育精神,以精神激励精神,唤起改革主体意识和主体作为;摒弃改革的高调发动、急切的权力推动,创生改革引领智慧,在教育理想诉求与实践现实之间,国家意志与教师改革意愿之间,经验借鉴与本土创新之间,文化培育和改革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寻求沟通,激发改革实践活力,解放教育生产力,创造教育优品质,以“立得起来”的教育兑现向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上一篇:数学课堂需要这样的“三心二意” 下一篇: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