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法律思考

时间:2022-06-18 01:09:05

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法律思考

摘要: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特征显示出,它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制度下的环境监测行为存在着重大差异。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具

>> 公众自测环境信息的法律分析[3][3F]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探析 对“免费使用”行为的法律思考 代孕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代孕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的思考及分析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及案例分析 情谊行为之法律思考 关于遗弃婴儿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取缔行为法律性质的思考 对商事行为前置审批程序效力的法律思考 对医生收取医药回扣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警察网上“人肉搜索”行为的法律思考 遗弃婴儿行为的相关法律思考 关于我国代孕行为的法律思考 论职业放贷行为入刑的法律思考 对法律行为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 知假买假行为的法律思考 煤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初探 “公众环保权利”的法律破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访问日期2013年6月6日。其实,公众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可以纳入我国宪法中的知情权保护之中。前文已经说明,我国宪法没有采取集中明确地在条文中规定知情权的形式,而是以分散规定的形式在有关条文中包含着公民知情权的内容。比如,《宪法》第35条中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在言论自由下,公民不但享有不受非法禁止和干涉的传播信息的自由,而且享有获得充分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就是公民享有获得充分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的一种实现方式。另外,《宪法》第47条也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事实上,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也存在公众基于对环境质量、人群健康等科学知识进行研究而实施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目的。对于公民宪法上的权利和自由,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还是规章等都无权予以禁止。《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事实上,纵观许多国外的做法,不仅不禁止民间自测环境信息行为,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还鼓励民间自测环境信息行为[20]。

2.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法律边界。尽管现行环境法律中并未禁止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但是任何自由和权利的行使都存在法律上的边界。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就表明,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行使也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它表明,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不受我国环境监测法律制度的约束,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受其他法律的制约。比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行驶过程中对车内空气环境质量的测量,如果影响正常轨道交通秩序,则就可能违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法规;在地面道路上监测空气质量或者环境噪声,如果妨碍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的正常通行,也可能涉嫌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在一些公共场所等设置监测点,安装设备,也可能涉嫌违反城市市容管理等法规;如果强行到排污单位进行排污状况的监测,则往往会侵害排污单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环保部门下属的环境监测机构依法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督性监测,由于其行使的是法定的监督性监测职权,排污单位必须主动密切配合。当然,对于某一些特殊主体在中国境内的环境测量行为,基于国家安全或者对等原则,我国环境监测法律中也可能对这类主体的自测环境信息行为进行限制,也具有正当性。比如,2009年环保部的《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第9条和第92条,就主要是针对境外组织、个人或者与国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境内组织、个人在中国境内的环境监测活动进行的管制2009年环保部的《条例》(征求意见稿)第9条规定:“境外组织、个人或者与国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境内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利益。”第92条规定:“境外组织、个人或者与国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境内组织、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环境监测获取的数据、资料和使用的监测设备,并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参见环保部办公厅函:《关于征求〈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函,[2009]394号。。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自测环境信息的限制有很大的不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也不是完全禁止境外组织、个人或者与国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境内组织、个人在中国境内的环境监测活动,而是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将这类环境自测行为纳入我国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之中。

四、结 语

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特征显示出,它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制度下的环境监测行为存在着重大差异。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能将其与现行环境监测制度混为一谈,但这并不表明,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与环保部门或者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行为绝对地割裂开来。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对于我国体制内的环境监测行为,不仅起到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起到监督制约之功效。因此,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具有多重的现实价值,而支持其正当性的法律基础是知情权中的知情自由。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制度并没有禁止这种行为,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可以自由实施。今后的环境监测制度的立法,既不能对其予以禁止,也无必要专门制定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其行为的法律边界是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FL)〗

参考文献:

[1] 吴珊.自测PM2.5:民间“透明”行动[N].南方都市报,2013-01-16(A36).

[2] 罗怡鹏.武汉市民自测并PM2.5是多此一举还是有效补充[EB/OL].,2013-06-16.

[14]范领.中国环保“民间自测”渐成潮流 不违法仍待规范[J].半月谈,2012,(9).

[15]赵士林,关琳子.“PM2.5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建构[J].当代传媒,2013,(1).

[16]雷润琴,徐善洐.环境监测全民皆可为“兵”——透视宁波市镇海区“环保民情日记”[J].环境保护,2009,(16).

[17]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加拿大]托比·曼德尔.信息自由多国法律比较[M].龚文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9]张衠,丁波涛.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法理基础——基于知情权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5).

[20]林萧.民间环保自测不必一“禁”了之[EB/OL].http:///2012-07/17/content_4569625.htm,2013-06-09.

上一篇:气候政治博弈对伦理共识的诉求 下一篇: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