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外贸谜局

时间:2022-06-18 12:46:45

解析中国外贸谜局

采访张燕生的念头由来已久,一是作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奖项的获得者,他的专业素养和对问题的精到分析让人很受启发;二是他研究的外贸领域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作者注)之一,也是其中最错综复杂的一环。作为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数据的负责任的学者,他对中国外贸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和影响。

■ 25616.3亿美元:中国外贸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五年目标

我们的谈话首先从数据开始。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中国外贸将面临着几年来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与挑战,在多重因素制约下,难以继续前几年外贸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外贸增长方式将实现重大转变,到2010年,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000亿美元。当前,规划期已经进行了三个年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怎样?怎样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外贸形势?面对记者的问题,张燕生首先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用一系列数字做了说明。

中国外贸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五年发展目标。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已经超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006、2007、2008年,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3.8%、23.5%和17.8%。总体来看,外贸增长形势较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由过去数量和规模扩张的粗放的外延式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注重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内生的集约化增长方式。二是加速了外贸结构调整。从能源消耗、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三是促进了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由加工贸易、传统贸易方式向离岸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新贸易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在我们致力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时候,又遭遇了由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其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是下降,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四个方面冲击。

一是外需急剧萎缩。当外需出现增速大幅下降时,出口就很难保持高速增长;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FBI)收缩。当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时,当加工贸易中有80%是外资企业的贡献时,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急剧收缩,对中国而言就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幅减少。从2008年11月份数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下降了36.52%。外来投资的下降不仅带来GDP的收缩,也对外贸产生收缩效应。

三是对外金融资产大幅缩水。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国有22000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其中67%是外汇储备资产,美元资产也占到相似的份额。这样巨额的对外金融资产在金融海啸影响下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同时也对我国经济财富和经济福利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是未来发展信心受挫。金融危机对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影响,会通过各个管道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信心。这种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贸易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为,也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如果从月度数据的角度研究外贸形势,我们就会发现,2008年第四季度是一个拐点。从中国海关的数据看,10月进出口额增长17.5%;11月下降9.1%;12月下降11.1%。具体分析,从出口情况看,10月是19%,11月是-2.2%;12月是-2.8%。从进口情况看,10月是15.4%;11月是-18%;12月是-21.3%。也就是说,自2008年10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打击和影响是非常严峻和非常严重的。但是,同期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以下几点:一是进口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口,即使扣掉价格下跌因素也是如此,这说明内需也发生了更大的收缩;二是我国在美日欧贸易市场上的份额显著下降,在同样的外需大幅收缩的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仍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速,这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既面对外部冲击也出现了内部调整;三是外部冲击影响的是东亚生产网络的跨境产业链,既包括我国出口产品的欧美终端市场需求的下跌,也包括我国出口产品的东亚中间产品进口市场需求的下降。

■ 在险峻的形势下我们才能够区分出好企业和差企业、努力创新企业和创新停滞企业。危机对好企业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面对经济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面对严峻、险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危”中选“机”呢?张燕生认为: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在险峻的形势下我们才能够区分出好企业和差企业,区分出努力创新企业和创新停滞企业。危机对好企业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他说:“我调查了很多外贸企业,其中20%是勇于创新、进取的企业,即使是2009年订单还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20%较差的企业很可能过不了“冬”;而中间60%的企业则开始分化。一部分企业开始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调整结构、完善管理,成为在危难时候上新台阶的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被边缘化,在生存的边缘上挣扎。”

对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最重要机遇,张燕生认为是企业自强、自立意识的觉醒。一是企业开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结构,下大力气开拓国际国内新市场。调研发现,过去好日子的时候很多企业去贴牌,贴牌很赚钱。苦日子的时候人们发现,采购下单的企业开始变得很挑剔,开始大幅降低价格、转嫁成本、转移定单,贴牌很难做,利润也很微薄。为了应对金融海啸,很多企业开始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道路。一些企业把产品分成两个清单:一个是淘汰产品清单、一个是创新产品清单。也就是企业开始下大力气去抓有更好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逐步淘汰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创立自主品牌,把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即使企业做得很辛苦,但产品更贴近消费者。

二是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细分产品增值链条。一方面是大量采购和更新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是把企业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通过企业内部的农民工或员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增值链。高端部分用更先进的设备,在更开放、市场化更发达的东部地区生产。低端部分(工序和环节),用落后的设备和更便宜的劳动力在中西部地区生产。产品增值链的跨区合理细分,使整个产品的增值能力更高、分工更合理、成本更低廉、竞争力更强。

三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练内功、开拓内外两个市场。首先,努力与高校、科研院所、优秀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创新、研发和设计。其次注重扩大内需开辟国内市场。现在外销不好做了,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化解外部风险冲击。这既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吻合,又为企业今后的外销建立了产品的国内竞争力基础。主要原因是外销和内销对企业的基本功要求是不同的。外销更多的是进口采购商下单,内销更多是自己做市场。企业直接掌握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直接消费者的信息等市场特性,这对它今后的外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第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稳定外需。由于传统欧美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企业把营销重点放到了好日子的时候不愿开拓的非洲、拉美、中亚和中东市场。这些地方的经济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这些地方过去用的都是欧洲、美国和日韩的产品,价格很贵。中国产品现在就显得更加的价廉物美。也就是说危机的时候中国的产品在这些地方需求更大。过去认为这些地区市场小,放弃了,现在苦日子的时候就不愿意放弃。一开拓才发现是另一番天地。企业把销售人员、销售触角和网络更合理的推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轨道。政府推动多年的出口市场多元化就在这样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开始得到了实现。

■ 不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就可能过不去这个“冬天”

外需收缩,对中小企业来讲,首先表现为订单大幅减少。尤其是纺织、箱包、鞋帽、家电、礼品、家具等行业,好企业的订单仅到今年的5月份,更多的企业春节后就没有订单了。其次是传统的欧美客户违约率大幅度上升。在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违约率上升了200%以上。三是客户延迟回款、延迟提货。而且金融危机引发了欧美商业银行的信贷萎缩、信用降级,信用证贸易融资的风险上升。一面是融资难,贸易难做;一面是企业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不做生意,这两种情况对外贸收缩的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提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加之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等等,对贸易和生产企业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非常困难。

张燕生指出,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表现为企业缺钱、缺技术、缺信息、缺人才、缺管理⋯⋯。以前缺,日子好过,这儿挤挤那儿挤挤,就过去了。现在缺怎么办?一是政府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否则,中小企业就可能过不去这个“冬天”。

中小企业对于增加就业和保持经济活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连续调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为加工贸易松绑等等,一系列稳定外贸的政策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收效如何呢?

答案是,很多企业并不是特别“感冒”。张燕生举例说,我国先后3次调高纺织、服装、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实际上这部分退税收益在外国进口商和国内经销商等环节已经消磨殆尽,出口生产企业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也难以带来外贸形势预期的好转。而如此“ 力度小动作大”的政策,却给财政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外贸政策的考究关系到对全盘形势的权衡。

张燕生建议,国家在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方面的政策应更具针对性和落到实处,增强对企业的引导,而并非追求数字上的增长。例如在目前欧美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国家在资金担保上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化解风险;解决融资问题也是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的重点。虽然国家在政策面上支持中小商贸企业贷款,但银行有自己的一套风险评估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会考虑风险和企业资质,因此银行对政策的落实程度难料。对此,应加快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证信体系、信贷体系、保险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风险大成本高信誉差等实际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出口难、技术升级难、人才留住难等问题,都需要国家增加真正落到实处的保增长措施。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要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设计,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为长远发展做必要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讲,科研企业有研发能力、金融企业有资金、贸易企业有国际渠道、生产企业有生产能力,这四者之间怎样更好的结合就是一个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了。

另外,今后中国的劳动力贵,人民币升值,土地、资源、能源价格上升,都将是一个长期必然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外贸企业必须要练内功,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对于国家而言,要以进口的方式保证本国的资源、能源和土地不被过分地使用;对于北京而言,要有更大的胸怀和责任,建成全国现代外贸服务中心

对于大国外贸和首都外贸,张燕生也有独特的看法。

我国一向强调大国经济要以内需拉动为主。张燕生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进行一些微调,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像石油、粮食、资源等稀缺要素,要尽可能通过进口的方式保证本国的资源、能源和土地不被过分地使用,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能源、资源和土地开发空间和潜力。同时,在世界危机和价格动荡时期,要有止跌或止胀的稳定机制,形成一堵隔火墙。

对于北京“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的外贸经济特点,张燕生认为,北京作为首都,要有更大的胸怀和责任,要在信息、便利化、贸易促进、物流方面多做工作,建成一个全国现代服务中心。

当然,第一位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北京人才多,但是真正北京地方的外贸人才并不多,作为首都,北京应该有更多的全球性人才。这个人才既包括做外贸的、也包括做信息的,还包括做市场的等等。在这方面来讲北京的外贸专门人才是严重缺少的。

作为国际都市,北京要在研发、设计、创新,金融、保险、投资,物流、运输、供应管理,信息、会计、律师、评估等方面形成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特殊优势,在服务经济、服务贸易、服务大局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上一篇:银行业当重视信用卡业务风险 下一篇:公众对统计执法检查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