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人,解析意象

时间:2022-06-18 11:27:34

古代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然后加以有序化组合的过程;诗歌的鉴赏,就是品味意象、揣摩意象,然后进入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内享受、陶醉、震撼和共鸣的过程。

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鉴赏教学中抓住诗人用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李商隐作品中意象丰富,“灯烛”则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 “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的名句,“蜡烛”象征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象征着友情。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诗人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可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寞的象征。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既是他孤独的象征,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不道离情,却弥散着浓浓的离情别绪。而“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柳、月等,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月亮在古代诗歌中则成了思念的代名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又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表达的是一种对友人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忆舍弟》)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古代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了解这些意象,解析这些意象,就能够让学生更迅速地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进而感悟诗歌的深远意境。

上一篇:如何学习高中英语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