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角逐“深海”

时间:2022-06-18 09:33:11

必须利用新规范规则生效的机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国产化关键设备装船率,利用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大力开发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船型,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国际知名品牌。

船舶行业陷入低谷,开发高附加值相关产品和技术成为国内很多船企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具备一定市场需求规模的深远海开发尤其受到重视,国产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船就是其中的一项。

作为探寻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基础物质平台,海洋工程装备的开发离不开高技术装备,在深远海开发的过程中,急需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海上作业功能齐备、技术先进、高效节能动力的多功能海洋平台工作船。

对此,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船)副总工程师严俊表示,国内虽然能够建造技术上国际顶级的三用工作船,但高技术核心的产品设计技术都被国外的设计公司商所垄断,主要的关键配套设备大多都是由国外厂上提供。必须利用新规范规则生效的机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国产化关键设备装船率,利用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大力开发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船型,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国际知名品牌。

信息化打通“深海航道”

一直以来,我国深海技术领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特别是深海船舶和装备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和科学研究发展的瓶颈。由于船舶和装备性能、作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致使已研发的一些重要技术设备还缺少试验平台,无法进行必要的海上试验,影响了研发进度和正常使用。这既给陷入困境的船舶行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船舶企业通过信息化与现代造船模式的完美结合,针对船舶行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边设计边生产、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基于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将有机会打通通往深海的“航道”。构建集成、高效、敏捷的造船模式,实现数字产品柔性生产线和现实产品生产线的并行协同,均衡连续生产,总装节拍造船,将能够完成造船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变革。

作为湖北省的先进示范型企业,武船在国内造船行业率先开展了虚拟制造平台的建设和研究,构建了面向设计制造的三维数字样船虚拟制造系统,通过将“三维”数字技术全面延伸到船舶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的全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造船模式,实现对生产设计数据的快速转换和过程的实时、并行、可视化监控。同时,利用设计建造一体化、壳舾涂一体化的数字产品柔性生产线,及时为制造过程提供正确、完整、一致的产品信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舰船全专业、全过程的全三维并行协同设计建造体系。另外,武船还推进了模式创新,以武汉总部为中心,青岛、双柳等制造基地异地远程并行工作,数字化产品生产线与现实产品生产线并行协同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设计、管理和制造一体化管理,成为我国数字化造船的先行者,形成了武船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号探索深海

“十一五”以来,武船利用数字产品柔性生产线,开展了17型45艘舰船全三维数字样船设计,包括3型15艘水下产品,5型11艘军辅船,6型16艘海洋平台工作船,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深潜水工作母船、大连海事船等高技术船舶,舰船全三维设计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下新产品获得了国家特等奖,海洋工程船舶为我国深远海开发提供了国际顶尖水平的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全三维设计技术推广到桥梁、大型钢结构、成套设备等领域,完成了卫星发射装置、三峡永久闸门、杭州湾跨海大桥多项国家重点桥梁建设项目,圆满完成2008北京奥运会画轴、九环球、旋转舞台的建造任务。

其中,由武船建造的“科学三号”考察船是中国近十年来建造的首艘综合性海洋科考船,代表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最高水平。为满足科学考察的需求,新建造的“科学三号”考察船配置了可调浆、艏侧推和减摇装置,增加了船舶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实验室采用大框架结构,以满足综合学科的交叉考察需求,集装箱实验室的配备满足了单独学科的可移动性需求。严俊说,“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建造上有效地达到了减振降噪的效果,其目的就是保证声学设备能够在海上有效工作。动力定位是建造的一大难点,此次采用的是通过船舶自身的动力,不用锚系而使其自动保持海上浮动的定位方法。船上的电子计算机将完成动力定位中测量、传感、执行、控制等全部任务。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未来的使用,将以“公管共用、专业运行”的新模式进行。“公管共用”是指打破部门所有制,实现资源共享,为全国海洋科技界提供海洋考察与研究的公用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考察船和大型仪器装备的使用效率,满足海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需求。“专业运行”是指综合考察船建成初期由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专业运行。

链接

2011年11月30日,我国新建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湖北省武汉市下水。该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总吨位4864吨,总长99.6米,型宽17.8米,吃水5.6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该船采用国际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配备了艏侧推、动力定位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0~15节无级变速,在低速状况下可进行原地360度回转。同时,该船操纵灵活、作业空间大,设置了减摇水舱,采用了先进的减震降噪措施,船舶整体上具备较高的适航性和耐波性。

在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下水仪式上,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黄瞿表示,“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船将成为我国未来10年~20年内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为我国海洋综合研究与探索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科学”号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称,该船配备了水体探测、大气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遥感信息现场印证所需的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与调查设备,具备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观测、探测以及现场取样和分析能力,能够满足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已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科学三号”由武昌造船厂建造,也是中国科学院近25年来建成的第一条海洋科考船,船长73.3米,宽10.2米,具有全球航行的能力,它的助推装置和可调桨,能够满足海洋考察作业的无级变速要求;先进的减摇装置则能提高恶劣海况下作业的适应性和海上数据采集质量。此外,船上还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6000米深水取样试验装置。

上一篇:船企洗牌在即 下一篇:现代造船模式跨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