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6-18 09:27:50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

[摘要]新教材融进了很多现代生物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生物内容。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对现阶段高中生物课教学的几点认识,以期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59-01

一、钻研教材,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原教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知识“陈、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一)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归纳体系,以资料、问题、现象、历史等导出知识,知识的探索生成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了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资料,便于学生阅读理解,也便于教师对知识总结,是教材的一大亮点。例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新教材中用了很长篇幅来说明生物膜结构探索的历程,最后给出流动镶嵌模型。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膜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来分析问题,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应用意识的加强

“学以致用”。新教材在加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方面也作了改进,几乎每一节中都涉及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把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始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在各节的问题讨论中注意与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一些现象为题切入。二是教材的正文中也引入了与生活联系、社会联系的相关内容。三是课后习题、旁栏思考中都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些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强化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来检验了学生所学,更好地体现了生物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愿意学生物,为将来有可能投入到有关生物领域的学习工作中奠定基础。

(三)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中课本上的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较少,而新教材中把原有的一些验证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给定材料用具只供参考,不再是唯一的,增强了实验的开放性,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就地取材,还可以通过同一班级内不同学生实验结果的对比,增强说理性。“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动手,亲自参与,自己得出有关知识,使知识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研究教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参与、体验、领悟、思考课程。课程不再是呆板知识呈现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一)激情导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除了利用好教材中给了的素材的同时,自己也要注意搜集、挖掘有关内容来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时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设置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为基础,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用好教材。教师围绕着情境设置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肯定与否定学生的见解,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得到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提高,对生物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更多是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

新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在新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在知识面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在平等的合作中,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教学行为。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并没变,但完成这些职能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权威的身份”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扶者。“一言堂”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合作、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人都有依赖心理。如果学生一整天都处于应付、机械化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会使人思维也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对所学科目降低兴趣,觉得老师一说我就会,但一做就错或根本不听,作业不做。学生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差,使教师变成“奴隶主”,学生变为“奴隶”。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来体现主体性。

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上一篇:如何培养情感丰富的学生 下一篇:让创新教育融入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