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孩子们

时间:2022-06-18 07:35:19

学期末,市进修学校对全市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两个科目进行了统考,阅卷时我负责评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

说实话,本次作文的难度不大,命题也简单,要求写一件父母关心孩子的小事,从中感受到平凡的父母之爱。文中要求“要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具体描写,借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评卷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总体上写得不错,选材得体,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有一定的真情实感。因而高分作文频频出现。

但随着批阅作文数量的增多,我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作文的文字描写都显得过于浮夸,喜欢随心所欲地将父母的外貌进行“再造”,最夸张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孩子都把父母写得十分沧桑。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几段文字:

“雨中,爸爸的背弯得像张弓,鬓角的几缕白发也变得湿漉漉的,紧紧贴到了脸颊上……”这是一个女孩子作文中的句子。

“雪越下越大,把整个世界披上了一件银装。年迈的父亲正吃力地推着车送我上学,车上的我分明看到他额前的滴滴汗珠……”这是一个男孩子作文中的一段话。

“昏暗的灯光里,上了年岁的母亲,正戴着一副老花镜,安静地为我编织着毛衣。曾经那么一张美丽动人的脸,在岁月面前变成核桃皮了……”这段文字无论从语言表达到修辞手法上,都显得老到而精准,通篇文章的写作也很成熟,按评分标准,我没有任何理由不给满分。但在掩卷的一刹那,我心中却涌起一种隐隐的不舒服的感觉。

这次阅卷,我看到了太多的作文都用十分精致、生动、准确、新颖的语言写出了沧桑的父母。

单看某一篇作文时,我可能会认为这个孩子的父母的确是这般的苍老,但看到了太多苍老的父母,就不正常了。试想,五年级的孩子,年龄也就在十一二岁而已,他们的父母年岁再大,多数也应该是四十来岁的样子,正处于生命的旺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弓起的腰身”、“驼着的背”、“花白的头发”、“核桃皮的面颊”……我能十分明确地感到,这些过分成人化的句子是来源于课本或习作赏析之类的课外读物,我们的学生记下了没错,错的是拿来滥用!——很显然,孩子们也学会了用这些东西来煽情,博取高分。

说实话,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了对学生平素的语言积累,学生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下来许多美词佳句,并尝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大范围使用。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学生也自然从中受益,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我们的老师和孩子都大大地忽略了一点,那便是,一篇习作的感情要真实,文章的内容也要真实。

亲爱的孩子们,我想提醒你们,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要有真情实感,它需要我们用真实的眼睛来观察,再去用心体验。然后再浓情于笔端,最终实现“我手写我心”。你们正值人生最单纯的年龄,没有什么事值得你们失去宝贵的童真,或许是因为你们太过看重考试成绩,才写了这么多言不由衷的词句,千万别把这当成习惯,平时的每一刻,请你们都要把心中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吧,你们应该是这个社会上最不功利、最无邪的一群人。而作为你们的老师,我更愿意看到你们朴实无华却从心底涌出的文字。

上一篇: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下一篇:教师队伍建设从寻回幸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