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雁归来》主题的解读探讨文章解读的方法

时间:2022-06-18 05:49:33

从《大雁归来》主题的解读探讨文章解读的方法

内容摘要:文本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是读者这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者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时空,产生了火花的碰撞,才能生成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本文笔者以《大雁归来》的主题解读来谈谈文章解读方法

关键词:文章解读 《大雁归来》 主题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由于课文的阅读提示里说:“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再加上这篇文章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写的,很多老师就臆断这篇文章是写大雁、歌颂大雁。对这种理解,笔者认为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因为课文倒数第3自然段里,作者看似无意间写下了这样一句看似多余的话:“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信念做赌注。”

1943年的开罗会议是一场什么会议呢?原来,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联合对日作战问题,会议签订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这份宣言在会后由罗斯福带到德黑兰,征得斯大林的同意,于1943年12月1日)。作者所说的“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就是指中、美、英三国(或者还有后来的俄国)在面对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这可以说是当时人类的一个沼泽地)面前各自打着小算盘,不能形成一个坚定的拳头,这和大雁使用生命铸就的联合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之间虽然经常发生激烈的辩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联合信念),在这种对比里,我们人类落败。

因此,有了这样信手拈来的一笔,课文的主题就深化了,它就不仅仅是写大雁,而是借大雁来讽喻人类,大雁依靠它们牢不可破的“联合”给沼泽地带来生机和活力。人类呢?他们能够给他们的沼泽地带来生机和活力吗?这么想来,这无意之笔,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我一直坚守这样一种文章写作的信念:所有的文字是人写的,也必将表现作者(人)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在解读时。可以是历史地作者的关怀,也可以是掺杂了读者的思想和经验的当下的现实的关怀,比如这篇课文的人类“沼泽”,我们可以理解今天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

尊重文章的历史,却又不盲从于历史,注重现实意义的解读,却又不牵强附会曲解文章和读者的意图,只有抱着这样的观念和从这样的角度去解读文章,才能读出文章最有韵味的地方,读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由此拓展开去,我们文章解读的视野会更开阔,如朱自清的《春》就不会仅仅只局限于对春天的赞美,我们会上升到作者对青春、对生命的赞美;《皇帝的新装》也不仅仅只是讽刺皇帝、大臣等统治阶级虚伪,它甚至是揭示整个人类历史和现实所具有的人性的虚伪;《伤仲永》也不仅仅是为方仲永感伤,而是为那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的感伤;《安塞腰鼓》歌颂的不仅仅是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强大的生命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短文两篇》也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而是让我们思考了什么样的“生”与什么样的“死”的才更具有意义;《记承天寺夜游》不仅仅是闲适,也是惆怅……

文本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是读者这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者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时空,产生了火花的碰撞,才能生成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一旦共鸣产生,余音缭绕,才能读出文本的深度、广度、厚度,读出语文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文本信息、作者信息、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信息的了解,十分重要,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以及读者所处的时代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等因素也很重要。

有质量的对话,需要对话的双方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的内涵。依照接受美学的观念,文本具有一个召唤结构,作为读者,也应该具备这样一个召唤结构,是两块异性相吸的磁铁。是对作者、文本以及文本所产生的时代的尊重,也是对读者以及读者所处时代的尊重,如果是教材里的课文,还是对教材编者的尊重。

刘兴伦,贵州省盘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上一篇:公文写作模式研究 下一篇:《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多维希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