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时间:2022-06-18 02:33:03

【前言】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歌缘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感情的仓库,新教材更是展示给学生一个五彩的人文天地。 3.通过学生阅读...

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中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长期以来教育过分功利化,使美好的情感熏陶大打折扣。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看做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做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素质。为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精神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语文教学中困扰人们的非人文化倾向,这也就要求教学中坚持情感性的教学原则。

一、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教育参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体系教育,不应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

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歌缘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感情的仓库,新教材更是展示给学生一个五彩的人文天地。

3.通过学生阅读调动学生感情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它,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而情感的投入和内化则是维系其整体性的纽带。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当学生自己阅读时往往能受到强烈的感染。而当教师讲解时,学生却经常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时,课文是以一种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水融的整体呈现的,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感情,充分地体会作品的人文底蕴;而教师讲解却常常将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了七零八落的碎片。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人,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叫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断。”

二、思想情感教育的策略

1.抓住关键字(句),诱发学生情感,实施情感教育

教一篇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最能吸引学生,最快沟通他们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感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授思想性较强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抓住“生活艰难”这四个字来看平常,学生也难有感觉。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的讲解,感觉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同年父亲病故,不久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四个字的确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由此,看到了她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看到她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也深深体现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会奋然前行”的深远影响。诱发感情,在于找到与课文相关的诱因,或者“牵牛鼻”抓住主要矛盾,或者“执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或者占领“制高点”,燃起学生感情的火焰,或者“开闸门”倾泻感情的潮水等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各得奇妙。

2.用教师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实施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情往往是潜在的内蕴,教师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能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它影响并能推动学生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充实他们的学习内容。没有情感体验语文课不能说是成功的。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的评价联系着,情感不是直接对客体的反映,而是客体经过主题的评价以后,才折射产生情感的。情感产生的公式是:情景评价情绪。所以作品中的情感来自对生活的评价,因此,艺术形象在表达作家的思想认识时,同时表达了他的情感。我们在讲授文学作品,师生的感情必须要和作者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才会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然后根据作品提供的具体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语言说出,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在这点上,特级教师于漪尤为突出。她主张“以趣激情”“以情激情”“以美激情”。而她在教授《,你在哪里》一诗时,采取“循文导情,因情悟道,情道交融”的方法,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

3.通过情感内化,触发学生共鸣,实施情感教育

人因为某人某事的具体情境的某一方面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同或相似,会产生感情振动,进而引起与课文的人物相类似的的情感冲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共鸣。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课文的思想感情一拍即合、连类而及,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感有健康、积极与颓废、消极之分,我们要触发共鸣的是健康、积极的情感,对颓废、消极的情感则应引导学生识别、抵制,从而使学生的感情高尚起来。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触发学生与课文的感情共鸣,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总是挺身而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悟巨大人格力量。在可歌可泣中,产生一种崇高的爱国激情,即便是关山重重,也愿与之同行;金瓯之缺,愿与同补;而对那不顾民族危亡的怕死鬼、可怜虫表示鄙夷、唾弃。

触发共鸣,要根据不同的情感层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教学时,通过情感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填补学生情感的贫乏和苍白,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作用与价值。触发共鸣,还要注意情感变化的节奏。科学实验证明:人的感情活动平静时,生理节奏比较平静;感情生活激烈时,生理活动也会相应地比较急促。改变人的生理节奏,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的情感活动的变化,相反情感变化了会改变人的生理节奏。语文老师就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课堂教学中情感伴随着教学内容而波澜起伏,做到“浓妆淡抹总相宜”。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要能够用十五到二十种声调问一句话―‘到这里来’―才算一个好老师”。声调与情感是连在一起的,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声调,感情变化才能引起声调的变化。而做一个好的课文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感情变化:豪迈之情、壮怀激烈之情、欣喜愉快之情、欢欣鼓舞之情、喜悦乐观之情、崇敬赞美之情、缅怀哀悼之情、相思怀念之情、分离惜别之情、沉痛悲愤之情、憎恶慷慨之情、鄙薄蔑视之情、向往追求之情、期望祝愿之情、辛酸痛苦之情、忧郁惆怅之情、压抑愤怒之情、自信自立之情。

每一种感情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教师要把握好分寸,“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当而准确地掌握情感变化的节奏。针对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感情变化。教师要懂得刚柔相济、强弱得当、疾徐适宜。审时度势,适机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以情育人,必将使这门传统的学科绽放出夺目的灵性的光芒!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和感悟。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农民科技培训 下一篇:非雇员保险营销员的税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