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创新模式初探

时间:2022-06-18 01:58:41

陕西科技创新模式初探

摘要: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集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产学研合作体的参与者及其扮演的角色入手,提出企业应在产学研合作体中居于主导地位,并针对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阐述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陕西省的特殊意义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

一、产学研结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三个技术创新主体在社会范围内以技术合约为基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是技术创新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产学研结合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已经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美、日、韩、英、德等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动,1993年通过了UNISPAR计划(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的缩写),认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卓越贡献,积极鼓励高等院校更多地参与工业化进程,吸引工业界与大学、企业、研究所合作发展。我国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1992年国家经委、教委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共建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产学研合作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定位

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内部参与者,政府和科研中介机构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参与者,它们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最接近市场,能够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起着市场导向性的作用,为大学或科研院所提供资金、中试场地、市场需求信息等,同时也获得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大学则为企业等组织提供知识产品、精神产品和学生产品,并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我国的科研院所有两类,一类是政府部门的直属院所,基本上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理论研究,受政府直接支配和调控;另一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独立法人实体,它们往往是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改革或发展过来的组织机构,具有企业的性质,不属于政府直接管辖,一般在某些领域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这些科研院所一般通过承担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来自市场的各类科研任务,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科研成果。政府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外部参与者,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科技发展规划等方式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环境和执行环境。科研中介机构则通过开辟信息和成果转让的渠道,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高新技术发展动态等最新的信息,并将企业的科技难题提供给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寻找合作伙伴,使科技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还根据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研究课题,牵线搭桥,促成产学研各方的合作。

三、企业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每个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上都是由上述几个参与者构成,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其实际情况和产学研合作发展阶段的不同,这几个参与者在结合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政府指令型、政府推动型、企业主导型、大学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共建型等多种模式。但是,到底谁应该在这种合作体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主体呢?

如前所述,产学研结合中政府的作用是提供政策环境和执行环境,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产学研的结合提供政策性的导向。也就是说,从政府的职能体系来看,其只能是社会活动的维护者,而不能成为主体参与者,因此政府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导者。高校的社会属性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而且我国的高校绝大部分是公立高校,其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尽管现在高校职能正在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到非常高的地位,但其本质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只能是高校功能的扩展,并不能取代其培养人才的首要职责,不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科研机构就更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尤其对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是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改革或发展过来的,还有一部分科研机构是高校的组成部分。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研究主要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较少。这一切说明科研机构也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

因此,只有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作为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更为敏捷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与高校的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完美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同时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科技人员的参与更能够使开发的技术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实现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在大规模生产阶段,学研机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后续研究开发,从而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陕西的特殊意义

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强省、教育大省,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10位,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指数位列全国第8位。但是陕西的这种科技优势却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列全国第25位,人均GDP列全国第29位,除北京外,陕西人均GDP与反映科技发展状况的R&D/GDP之间距离最远,出现了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现象。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陕西科技优势的特征,就不难理解陕西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了。陕西的科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技优势是远离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优势。众所周知,陕西省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2001年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92万人,独立科研机构1234所;全日制高等院校43所,其中6所进入国家“211”工程,21个国家优势学科;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多个,工程研究中心23个;博士学位点321个,博士后流动站62个,两院院士48人,博士生导师1321人。这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情况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陕西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优势,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力量薄弱。因为这些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国家出于战略布局和科技整体发展考虑由国家提供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较少,这决定了它们的研究必然要服从于国家整体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以基础研究为主,承担的课题以政府部门下达为主,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下达的课题较多,企业委托课题较少,本省企业委托课题更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第二,从优势学科分布的角度看,陕西的科技优势是国防高科技优势。有关资料表明,陕西省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前五位的优势学科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电力电器工程等典型的国防高科技,而陕西目前的工业体系是以机械、电子、纺织、能源、化工和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这说明陕西目前的科技供给与需求不太一致,国防领域的高科技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而且,虽然陕西是公认的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人才“出口”大省, 2002年硕士以上毕业生4600多人,80%被东部沿海预定抢走了,陕西用自己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其他省区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从这点上来说,陕西的人才优势其实很难对经济发展作直接的现实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陕西的科技优势其实是远离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研究和国防高科技,这种科技优势很难转化为地方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因此,改善科技生产的结构成为以后陕西科技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大力开展适用于地方经济、解决本地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不可少。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在于在更大的范围内集成产、学、研三者的优势,并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针对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实状况,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方要形成合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促进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技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防军工的科技优势,通过人员流动、技术转让和民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其能与陕西经济有机结合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产学研的合作。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要转变观念,在确保国家科研任务和军事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能与陕西当地资源及企业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技术开发,积极参与陕西当地的经济建设,实现科技产业效益最大化。

最后,陕西当地的企业也要行动起来,加强与周围高校、科研院所及军工企业的联系,以自身为桥梁,积极促成产学研合作体的形成,并利用他们的科技优势解决自身发展的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自主创新。据统计,2004年,陕西省133家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总量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研究开发费用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8.95亿元和133.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和55.8%,56.4%的企业建立了技术研究中心,其中10户为部级技术中心。由此可见,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市场竞争的关键正由成本资源优势转变为科技优势。但是从技术投入的比例看,这些企业R&D费用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5%,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R&D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将难以为继。可见陕西省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比例明显偏低,与具有竞争力的标准相距甚远。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将是今后陕西省重点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的研发力量,但是也要加强与周围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技术合约等形式要求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定向研究,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陕西企业年鉴2005[M],陕西人民出版社.

[2]张景安.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互动创新机制[N].科技日报,2004-06-07.

[3]陕西科技信息网.www.snstd.省略.

[4]杨忠泰.陕西科技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原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3).

[5]陶用之,苏世伟.优化南京创业环境:探索建立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南京社会科学[J],2004(9).

[6]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5(4).

上一篇:从欧盟各国业立法看我国法律制度的完... 下一篇: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