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时间:2022-06-18 12:22:44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所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核心支点即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首先,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在传统意义上是被分割开来的。而作为新型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则不然,它对待企业中的人不仅是从经济角度,从经营目的和经营手段及其主次关系上去考察,而且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等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考察。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的高级思维动物。他们既要衣食住行、要生活,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实践和创造,同时他们还是有血肉之躯富于情感的人,因而他们自然就要求并希望能在一种和谐愉快而又富有朝气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只有重视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并竭尽使之得到满足,才能实现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文化管理。

其次,人本与人力的统一。传统管理理论重物不重人,将人视为能为其带来利润和财富的“工具人”、“经济人”和“社会人”。人在那里没有被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而仅仅被看成是“劳动力”或“人力”。而作为新型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不是把人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待,也不是不承认“人力”在企业中的作用,而是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体和主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张重人又重物,实现人本与人力的内在统一。

再次,赢利与奉献的统一。建设企业文化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本文化开发为其主线。但这里的“人”,是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人”。因而作为企业主体的人就不再是单纯为企业追求赢利和物质财富而工作,同时还有比之更高的追求目的,即还要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因此,企业既要抓赢利,同时又要抓对社会的奉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赢利与奉献的科学统一。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对员工实施柔性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并保证其长盛不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真正出色的企业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人,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新经济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惟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以更快的速度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二是要真正做到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人创造文化,文化也改造人。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因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制定决策时优先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放在积极、主动的位置上,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和造就人,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热情和进取心,使之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企业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需求是人行动的动力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被广大员工真正的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准绳;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必须围绕提高员工素质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导向、教育和约束等功能。

三是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和精心培育。任何先进的意识和行为总是先在少数人身上表现出来,然后通过他们带动基层的职工,逐渐成为大家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规则,这就是企业文化。有很多优秀企业文化的诞生都缘于一位杰出的企业创始人或高层管理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首先要作为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财富》上谈到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认为:首先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其次是牧师,要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最终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四是企业文化要适时更新。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当企业成员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变动微小的企业环境和文化中时,其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将会逐渐地减退,而人性中反叛的一面也会对现有企业文化存续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同时,人们生活的大环境是其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有多样化的趋势,所以人们需要接受并欣赏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价值;另外,由于企业自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昔日能够鼓舞、激发员工的信念也可能会失去影响力,这一切都将使企业中的成员产生思想上的波动与碰撞。因此,必须适时变革企业文化,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使其更加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持续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作者单位: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办公室)

上一篇:APP氧气奇形怪状社晴雨表 下一篇:私人定制移动快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