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清口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时间:2022-06-17 07:40:08

海派清口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2010年,《壹周立波秀》一播出,便在电视观众之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档由著名海派清口表演者周立波主持的脱口秀节目以其诙谐、幽默、辛辣、搞笑的风格在我国众多的脱口秀节目中独树一帜,同时,《壹周立波秀》也凭借“敢讲大实话、替观众出气”的亲民风格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

一、《壹周立波秀》节目简介

《壹周立波秀》由东方卫视与凤凰卫视共同制作。节目于虎年春节大年初一到初六(2月14日到19日)和5月2日至7日的每晚23点在东方卫视进行了首轮播出,并在凤凰卫视、广西、广东、吉林等卫视进行了二轮播出。

《壹周立波秀》在2010年春节期间首轮播出即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据央视・索福瑞全国26城市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收视率为0.94%,23点时段最高收视率冲至7.62%,位居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高达6.63%。 同样雄踞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壹周立波秀》的节目构成,主要由周立波的单人脱口秀表演及嘉宾现场访谈两部分组成。

单人脱口秀部分是以周立波特有的海派清口形式对2009年和2010年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海派清口实质上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演说,是一种“智慧性的表演形式”,是周立波所独创的。海派清口主要以幽默盘点时事为主,而非传统滑稽的说学做唱,更不是炒冷饭,它更讲究的是知识结构和语言修养。 在“词说2009”以及“词说2010”版块中,周立波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梳理了重庆打黑、房市楼市、奥巴马访华、年夜饭、春晚、送礼以及今年发生的凤姐、犀利哥等社会、网络热门事件。由于海派清口本身属于曲艺表演的一种形式,因此在节目中周立波也融入了如演唱、肢体语言等元素。在歌曲改编环节,周立波旧曲新唱,把最近的热门事件串成歌词,将老歌“翻新”。“立波梦话”环节则是对一些热门事件、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杂糅进内容之中,对观众普遍关心或不满的事情进行虚构式调侃。这些调侃的预言往往与观众的心理倾向保持一致,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评论十分辛辣。例如“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调查报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协会表示,中国的奢侈品普及程度令人震撼,公共汽车上四处可见身穿阿玛尼,肩背LV,手戴劳力士的老百姓,就连顶级豪华车也屡见不鲜。刚刚上市的限量版的劳斯莱斯幻影,全球一共才10辆,在中国就有13辆。“新闻播报”的严肃方式与无厘头的“新闻”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些新闻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其深刻的寓意让观众在笑过之后不禁仔细回味。同时,轻松的表现方式也引起了习惯于听“官话”、“套话”的观众的强烈共鸣,“大实话”与观众的心理想法契合,让观众产生了解气、解恨、解闷的。

在访谈“话题秀”部分,每期节目邀请一位国内行业领军人物参与笑侃,例如:演艺界李宇春、姚晨,地产界王石,文化界韩寒,体育界姚明,经济学界的郎咸平以及商界名人张朝阳等。访谈的话题也十分广泛,包括嘉宾个人情感、世博、教育改革、经济楼市股市理财、两会等。

二、《壹周立波秀》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1.时事热点的娱乐化演绎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新闻报道的大趋势。《壹周立波秀》对于时事热点的评点也是基于一种娱乐化的基调来进行的。在叙事形态上,严肃叙事在《壹周立波秀》中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叙事手段的综合运用。周立波在节目中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选择的都是极具娱乐价值的侧面,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并加以调侃,反映社会现实。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是使受众在阅读时“或会心的一笑,或遗憾的叹息,实现排遣心中压力,放松紧张神经,获得身心轻松的目的。” 《壹周立波秀》把剧场化的娱乐方式引入了电视节目之中,注重在娱乐化解读的同时与观众展开互动。如中国政府公务用车采购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北京错时上下班问题等,在调侃的同时表达了对于事件的个人看法和希望。“在后现代文化看来,任何东西都可以在折中地玩弄风格、模仿和外表之中被变成玩笑、参照符号或者应用。” 这种娱乐化的演绎,给观众创造了轻松地接受环境,满足了观众信息与娱乐的双重诉求。

2.拼贴碎片的杂烩盛宴

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在该节目中,周立波将一个个社会“碎片”串联起来,构成了节目主体。这些碎片看似毫无关联,但是通过周立波对这些零散事件的“解构”,这些碎片被拼贴成为意义深刻的全新主体。通过对于社会热点的调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周立波以特殊的娱乐方式解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都被周立波进行了“透析”,迫使原有的能指与所指断裂开,从一种反常的视点重新进行逻辑建构,打破了固有的逻辑的连贯,从而产生了全新的意义。“解构“并不是“破坏”或“毁灭”,而是类似于“分析”和“批判”。“在解构者看来,无论是哲学的,还是科学的,或者文学的话语,任何被看作固定的和确定的意义都是虚幻的。意义是流动的和易变的”。周立波在节目中解构了时空关系、生死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如周立波对于“造谣”这一现象的解读,从社会上的造谣现象入手,进而联系到社会上关于自己不是中国人的误读,紧接着又转锋联系到了标题党、媒体暴力等,看似的几个不相联系事件被重新联系在一起,最后得出了当今造谣现状诱因的总体结论。独立事件被重联,产生了全新的社会意义。这种娱乐化的拼贴使得整个节目显示出了很强的活力。

3.奇特叙事方式的探索

《壹周立波秀》的叙事方式不同于其他脱口秀节目。

首先,小型叙事占主导。以往的脱口秀节目都习惯于采取一位嘉宾说完全场的宏大叙事手法,节目整体性较强。但在《壹周立波秀》之中,强调突出了一个个独立的小话题,每一个故事都在总的关联下相对完整地独立。这样的快节奏转变使观众保持了持久的新鲜感,同时极大丰富了节目的信息含量。

其次,主持人因素被着重突出,并经常进行“自我解构”,将自己作为元素融入热点事件中。在娱乐叙事的大前提下,周立波进行了具有突破意义的自我反讽。“以一种非理性的、散漫的、随意的、无厘头的态度对待事物,自贬与嘲弄,戏谑与反讽成为作品的主调” 节目中,周立波将自己融入热门事件,如与“凤姐”的结婚照、自己写微博被骂等,并运用极具嘲讽意味的言语,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再逐步剖析这个事件。这样“现身说法”的做法引起了观众对于事件更加直观的理解,草根化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再次,周立波在一场节目中分饰多个角色,完成了对叙事时空的压缩。后现代给人一种愈趋浅薄微弱的历史感,表现在与公众的历史相脱节,对“时间”的体验也随之改变。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历史现实断裂,现代式的怀旧感在后现代中完全转变成一种暂时的非连续性的欣喜若狂和瓦解分裂。时间和历史被撕裂。在每一期节目中,周立波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主题来随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一会儿主持人,一会儿是被恶搞的对象,一会儿又是某一事件的受害者。每一个角色都被表现得惟妙惟肖。周立波的角色转换造成不同叙事中的主体、意义、心理状态之间的界限消失,这种看似混乱的叙事语言瓦解了时间的线性顺序,同时,叙事空间的现实存在又使得叙事角色的并置成为可能。节目就在不断变幻的多维空间变换中实现了对时空的压缩。

(湖北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

上一篇:大变局呼唤大变革 下一篇:量化方法与大众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