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选择心理冲突现象分析

时间:2022-06-17 07:29:28

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选择心理冲突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主要以90年代后出生,这是一群在改革开放逐步取得成绩的大时代下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相对于80后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备受父母及家人呵护和关心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这群孩子有着既独立又依赖的个性,特别是大学即将毕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心里矛盾凸显明显。

关键词:体育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46

体育类毕业生,毕业前心理焦虑现象较为常见,究其原因这种大四毕业生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就业选择的困惑,本文是通过对体育类大四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多个个案进行分析,了解到体育类毕业生在大四毕业年里普遍存在着心理冲突,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以及双重趋避式冲突。体育类毕业生主要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通过调查走访,得知体育类毕业生想进编制内工作,因为编制内工作稳定,社会大众认可度高,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相对于私企业较轻松,但是编制内工作收入不如私人企业高,制度没有私人企业灵活;于是毕业生又有进企业想法,因为企业灵活性大,平台更广,未来发展弹性空间大,但是与此同时,竞争大,稳定性不高,大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候,除了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父母的期望。体育类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出门求学,不仅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所以在毕业就业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就业,加上90后大学独立又依赖的特性,就注定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一方面要根据父母的要求和期望选择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选择工作。通过电话访问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来看,大部分家长是希望孩子进体制内工作,他们觉得体制内工作稳定高,作息规律,是所谓的“金饭碗”;体育类毕业生实际就业,公招单位实际是“曾多粥少”,竞争强,压力大;体育类毕业生就业时,想考公招当老师或者公务员,又想去公司做销售,还想去健身房做教练。这种双重趋避式冲突直接导致体育类毕业生就业拖延和心理焦虑,也使体育类毕业生与一些好的就业单位擦肩而过。因此,做好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心理冲突研究和疏导,不但有利于提高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率,而且能促进毕业生身心健康。

1毕业生就业选择心理冲突的产生原因

1.1家庭原因

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共1096人,其中853人来自农村,243人来自城市,众所周知,农村不仅经济落后于城市,思维也落后于城市。因此在就业观点上,体育类毕业生的父母及家人还是期望孩子,毕业后能进体制内工作,一方面是体制内工作稳定,有规律;另一方面,觉得孩子毕业后进体制内,父母亲戚有面子。因此家庭的期望是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存在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

1.2学校因素

在连续多年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各高校的领导、就业中心及二级院校,千方百计想办法,深化改革,促就业、保质量。加强了对就业形式的分析,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努力为毕业生拓展就业途径。由于体育专业的体制内工作,对于毕业毕业生来说是“僧多粥少”竞争大,最终通过率低;其他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制,体育类考生,因专业的特殊性,初试无明显优势,而一些体育产业的企业对体育毕业生却很青睐,因此,学校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邀请各类社会企业来校招聘,动员鼓励毕业生参加各种企业招聘。

1.3社会因素

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上国家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整个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缺口加大,但是大学的招生自2000年后不断的扩招,大学生已不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了,他们不再有那份优越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了专业性人才,还要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的琳琅满目以及单位用人的各种要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的因素之一。

2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冲突存在的现象

2.1公招考试心有余而力不足

体育类毕业生带着父母的期望,追求的编制内的工作,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竞争大的残酷现实,在准备公招考试的时候,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多次考试都以失败告终,增加了自我否定的负面影响。

2.2徘徊犹豫、错失良机

企业用人单位一般在每年9月开始会陆续到各高校,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而那些目标不明确的体育类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来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持观望态度,总觉得还有好的工作在后面,或者是按照父母的指示等待公招,就这样徘徊犹豫,与好的岗位插件而过,错失良机,浪费了机会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是体育类毕业生心理冲突最明显的时候。

2.3毕业生的焦虑情绪

当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选择存在心理冲突,且很难选择时候,受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及自身能力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引起甚至会加重毕业生的焦虑情绪,影响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不利于毕业生正确选择合理的工作。

3解决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冲突的建议

3.1提前做好职业测试以及职业规划

体育类毕业生在大二、大三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做专门的职业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以帮助毕业生提前准确的做好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学校不能将其单独看作是毕业生教育阶段,需将其渗入至整个教育中,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就业指导课程,紧密连接教育教学、择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

3.2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方面,且对其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越强、就业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就业岗位福利待遇也就更高。体育学院的毕业生要及时认识自己,根据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准备应聘,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并且学生在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技能及知识时,还需要了解与体育专业相关相近的知识,扩展相关知识面,增加就业率。

3.3关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体育类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在就业之季必修的功课,不仅有助于毕业生就业,而且有助于减少因信息不通带来的心理冲突,消除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情况。

4积极主动就业,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

面对体育类毕业生人才过剩的现状,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切忌不可观望等待,要有危机意识,先就业再择业,对于有效较少毕业生的心理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现阶段,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毕业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就业方向、就业单位时心理冲突问题明显,参加公招考试要求严格,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信心;并且在面对就业时易徘徊、犹豫,导致良好的就业时机流失,焦虑情绪也较为突出。因此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冲突问题,学校需要提前做好毕业生的职业测试以及职业规划,帮助其确定就业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从而提高就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培养其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高亚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策略[J].学园,2013,(34):2627.

[3]马方琳.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与就业选择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3031.

[4]吕剑辉,黄婕,赵娟.高职体育类大学生UPI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37.

上一篇:对标四大国际时装周构建北京时尚产业发展平台 下一篇: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之译者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