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激兴趣,让教与学“双赢”

时间:2022-06-17 02:45:02

摘要: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论述在教学的各个常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双赢。

关键词:导入诱趣设疑激趣活动调趣双赢

杰罗姆.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刺激的,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人专注于某种事物带有一定情感的意识倾向活动,它能促使人主动接受知识,追求知识。心理学也认为“兴趣是一种喜好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就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是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导入诱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能诱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导入课文的方法有许多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导入法,如有关动植物的课文我们可以针对动植物的特点等设置谜语让学生猜出谜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课文的兴趣,这种方法叫谜语导入法;有关名人的课文就先讲一些他们贴近我们生活的小故事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读的欲望,这种方法叫故事导入法。除此以外,还有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及设置悬念导入等。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行了。如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电视上曾看到的口技表演,接着便有许多同学自告奋勇要求模仿火车声、马蹄声。初步调动他们兴趣后,我便利用录音机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边欣赏边分辨洛桑到底能同时模仿多少种声音,听完,学生的兴致已经很高,这时我则说道,洛桑不过能同时模仿出大鼓、小鼓、大号、小号等五种声音,而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则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结果不等我把话说完,学生便迫不及待地翻书了。接下来,这堂课就水到渠成了,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设疑激趣。

如果一堂课的“头”通过诱趣开好了,但是课中过于平淡的话,找不到兴奋点的话,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堂精彩的课,课中必须有适当的设疑、解疑的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他们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把“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以先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如在教学《变色龙》中,在学生把握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为小说另取一个名并说明理由,另取一个什么名号呢?为什么要这么取名呢?于是,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思绪联翩,课堂气氛又活跃了。

三、活动调趣。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辨、诵等能力的学科,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但不管是哪一种,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说,上一节语文课就相当于师生同台演出一出戏,戏演得好坏,取决于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一改过去那种“老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教师任“导演”的传统教学法,让学生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发挥表演才能参与课堂教学,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学生与教师双赢的目的。经过尝试与实践,本人认为可利用诵、辩、唱、演等形式进行语文教学。

诵: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优美散文、诗词等。对于这样一些名篇佳作,很多朗诵大师也在诵读,而且他们在朗诵时还配上相应的各种各样的乐曲,我们还可以因此而先去网络搜集一些名家的朗诵,再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感受;或者教师亲自去制作朗诵资料,能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手法处理变为有声语言,那便能收到感染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了。因此,在教学诗歌、散文时,先用名家范读,引起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然后不妨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小型朗诵会,学生的感情能融入诗里行间,怎会不受感染而产生兴趣?怎会能不深深地理解诗文的内容、主旨?

辩:对于一些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辩论形式进行教学。、如教《七根火柴》,在分析“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翁时,学生发生了争议。对此,我便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拼命看书,钻研教材,寻找论据,经过老师的点拨最后问题辨清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这样的“辩”,既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增加学生想说、要说的欲望,为以后学生的“说”奠定更好的基础,教师的课堂效率又何愁提不高呢?

唱: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朗朗书声与阵阵歌声都应是语文课上的一道风景,它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记忆。在平时所教学的课文中,许多课文都可以和歌曲结合。如教学《中华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曲《英雄赞歌》可以让学生课前体会到人民的英雄形象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学《枣横》唱《我的中国心》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爱国深情,学《白毛女》唱《北风吹》及《求江头绳》可令学生在感受杨白劳父女深情的同时深化对歌剧中心的认识,而结合歌曲《明月几时有》,《圆春.雷》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的《沁园春.雪》则不但有帮助于体会词的意境,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顺利的记下此词。

演: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强,内涵较丰富的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及爱表现自己的天性,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绎课文从而获得知识。如在教学通话《花的话》时,有位教师就别出心裁地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编好剧情,制作道具,和学生分配角色并配上台词,上课时又精心布置教室,学生身着各式花裙尽情演绎角色的同时自然会慢慢领悟到文章的寓意。

结语:

我认为,在教学时要想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肯定精心研究课文,研究自己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而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我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我主要是从教学的各个常规环节入手,从教学常规的角度来尝试、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之后的学习效果,真真切切地体会自己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再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等学生看到兴趣的极大作用以后,就会更加努力,激发出更多的潜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但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而且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这样,我们的教学不就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吗?

上一篇:把关爱融入孩子的心田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