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事件触媒的视角探析亚运会对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时间:2022-06-17 01:58:43

以城市事件触媒的视角探析亚运会对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摘要: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城市重大事件,不仅提高了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核心价值等文化软实力水平。广州作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承办这种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推动广州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丰富完善城市形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文化软实力;城市触媒;广州亚运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026-04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影响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及发展模式。因为一个城市所蕴含的区域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又是招商引资和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城市的文化底蕴、核心价值、群众素质,便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环境。如何抓住当前国家对增强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的机遇,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适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当前的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各承办城市的重大事件,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拉动了城市或地区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树立了城市品牌,改善了城市人文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声誉和吸引力。因此从城市事件触媒视角研究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的双向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事件触媒效应

城市事件触媒是城市触媒理论的延展,其中的“城市事件”主要是指城市重大节事,而非地震、恐怖袭击等恶性事件。在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城市事件中,影响最大的重大节事当属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较大的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以及世博会等。城市事件本质是城市触媒体,它不是一个建筑实物,而是一个事件,并以该事件为触媒源头,为城市带来相应的强烈、具有延续性的变化。事实表明,作为重大城市事件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有助于城市功能及城市发展阶段的双重跨越,如北京以奥运会为“触媒体”产生触媒效应,加速了城市的硬件升级与功能提升,使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触媒效应体现在有助于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更新完善,有助于增强城市与外界文化交往的能力,有助于传播区域特色文化与吸纳外来先进文化,有助于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文化、环境和体育结构留下有益的烙印。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国家的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更为注重的是意识形态、主流价值、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从城市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是指这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个系统,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存在多种观点:如有研究将指标定为文化核心价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及创新、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响力等;有些则定为城市形象、自然人文环境、人口素质、文化传承与交融等。通过对相关文献所选取指标的共陛的分析,本研究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确定为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城市形象文化,并以这些要素为基础,从城市触媒的角度研究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2 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

广州的文化资源具有综合性的特色,与国内外知名城市相比并不逊色。广州的文化建设滞后,既不是文化资源贫乏,也不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而是在于“醒早迟起”,缺乏实践。2010年亚运会为加速推进广州的城市文化发展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支持,这种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有效载体和推进民族文化国际化进程的途径。当前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交融载体之特征,并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文化的交融上,从高新科技到民族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等,均可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期间得到有效的交融。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传统文化精神与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改革开放后引入的现代文化与广州本土、传统的文化资源融合不够。因此2010年亚运会正是发掘与利用传统与现代,本土、地方、区域和外来文化资源的良好“触媒体”,其“触媒效应”加快了广州对自身文化发展观念更新的脚步。亚运会开闭幕式“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体现亚洲多元文化融合与创造”的理念正是广州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更新自身文化发展观念的最好体现。同时,亚运会也进一步使城市大众体育活动的氛围更加浓厚以及相关体育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创新完善了广州文化体系。在亚运会申办成功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充分利用这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积极地从非本体产业经营为主到本体产业经营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中心以体育活动、体育培训、群众体育锻炼的门票销售为主的事业收入由2005年的813万元增至2007年的1238万元,2008~2009年进人中心的运动人口日均达9700余人次,节假日则达15 000人次,全年超过500万人次,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2010年7月,广州颁布了《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公示了百所向社会开放体育场所示范学校,规定晚上及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同时还以亚运为契机,形成了“万人健步行”、“夏季横渡珠江”、“秋季万人登山”等全民健身品牌项目。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广州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不仅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6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290亿元。而且通过多项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公益性国民体质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0.9%,比2000年增长了12.9%。在亚运的影响下,运动已经不再是广州人的简单口号,而是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赛事的物质文化载体特质也有利于岭南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优良传统与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先进文化在广州城市发展中的融合,如奥体中心游泳馆主体造型既隐喻了广州“云山珠水”的岭南文化、地理特征,又对主体育场“飘带”曲线加以延续。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又满足了建筑的环保需求,将现代科技文化与传统岭南文化汇聚一身。这种“人文化”与“生态化”的融合正是广州探索城市文化向现代化模式发展的目标,而亚运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则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触媒效应。

3 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内

在本质的高度概括。一方面是对城市所处地域的文化内涵和本质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另一方面是从时代的高度,从符合时代要求的角度,对城市的文化事件进行诠释。对城市的理解,一般是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更为重要的是,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空间。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是考虑城市一切问题的根本点,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城市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景观城市、到文化城市的4个阶段,前奥运时代主要是经历了经济城市、景观城市的阶段。后奥运时代,将是一个文化城市的时代。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奥运会,“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正在北京、青岛等奥运城市逐步实现。对于打造“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的广州而言,亚运会是一个重要的“触媒体”。如“亚运社区计划”的提出:将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广卫街都府社区、海珠区滨江街海景社区、天河区龙洞街中南社区等8个社区定为“亚运社区”,这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传播了亚运知识,激发了社区居民对亚运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保留了社区文化底蕴,弘扬了岭南古城的文化。在注重这些文化的同时,也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如荔湾区充分挖掘该区的人文底蕴和百里河涌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荔湾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主要包括大沙河文化生态示范区、花地河岭南特色风情街、五眼桥通福秀水生态休闲带、葵蓬生态公园、西湿地公园等,这些都是强调生态与文化并重的举措。广州在城市建设中也强调“以人为本”:扩建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场所一体的绿化空间,建设与修缮能展示城市文化的实体,注重针对残障人士的基础设施修建。由此可见,文化与生态的主题在城市建设、遗产保护、社区改善上的嵌入,正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广州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为城市重要节事的亚运会对广州的推动力和触媒作用显而易见。

4 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形象文化的影响

城市形象是外部和内部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居民素质形象、城市文化符号以及文化影响力。首先,亚运会是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借助亚运会,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广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升市民文明、礼貌、卫生等素质,更重要的是促使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在城市的扎根与发展,这正是大型体育赛事留给举办城市的主要精神遗产之一。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服务精神与素质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广州2010亚运会共招募了6万名赛会志愿者,60万名城市志愿者为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6300名国际和亚洲单项体育组织技术官员,近万名媒体人员、近2000名亚奥理事会成员提供志愿服务,本届亚运会的志愿者基本来源于广州各高校,年龄分布在18~25岁,被昵称为“绿羊羊一代”,他们在亚运会、亚残会中的优异表现受到了认可与赞扬,被认为是展现新时代广州城市形象文化的标志。亚运会后,广州的志愿者组织体系更为完善,相关工作开展的也更加专业,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10万人,志愿服务队1536支,志愿服务基地634个,志愿服务站1139个,纳入统计的志愿服务累计4.3亿小时,每周末约6.3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各处,提供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如今,通过亚运会志愿者的影响和宣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广州的新时尚,“志愿者情结”与其他许多的优良传统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的“广州人精神”,愈发的彰显广州的城市文明形象。

其次,亚运会是广州向世界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也是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对加强岭南文化的保留与宣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年来岭南文化通过广东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骑楼建筑在东南亚各国处处可见,粤语成为了海外华人社区的主要语言之一,传统体育如舞龙、舞狮、南拳等也传播甚广。但这些传统岭南文化只是广州城市形象文化的一部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还需要对城市形象文化进行包装、丰富、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所以亚运会的举办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对外开放意识与能力,同时也将“务实、兼容、平和、开放”的岭南传统人文精神与“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有机结合,向世界全面展现广州的城市形象文化。因此,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的日益频繁,广州这个地处华南的都市将被外界所关注,另外通过亚运会这样的重大城市事件,市民的素质得到重要提升,城市传统文化与精神得以保留、扩散、创新、丰富,最终促使城市形象文化得到新的发展与升华。

5 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影响的作用过程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从申办、运作到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同样也是城市事件的作用过程。以城市事件触媒理论中对城市事件触媒作用过程的分析,本研究将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触媒作用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释放阶段和后续阶段。

准备阶段一般是指从赛事申办到举办前的时期。在此期间,为了能保证赛事的成功申办与举办,城市将在各方面进行广泛的筹备工作。除了在基建、经济等“硬实力”指标的筹备工作需要加大力度外,城市文化建设也同样重要。2003至2007年,广州地区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25个,总投资额约107亿元。其中除省投资建设项目之外,市投资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额约73.2亿元。此外,也开展了一系列以亚运为主题的前期宣传活动,如包括“唱响亚运”、“亚运天使”礼仪志愿者选拔大赛、亚洲青少年特别才艺比赛等活动,这为亚运会期间广州城市文化的展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释放阶段一般指赛时期间,通常国际大型赛事持续时间大约为15~30天左右,这段时间是赛事触媒作用集中释放的阶段,城市将在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的展示。广州在亚运会赛时期间举办了多种有利于文化宣传与交融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现广州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活动既强调了对岭南文化的推广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也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从2010年11月8日至12月19日的亚运、亚残运会期间,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演员在17个场馆连续表演317场,同时在广州各地举办了79场展会及多项大型文化活动,在亚运城运动员和记者生活中心区,共有1200多名演员带来了400余场节目。本届亚运会除了展示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外,也形成了文化交汇、促进亚运竞赛运行的新模式,提供了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广州的重要平台。后续阶段一般是指在赛事结束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如何保留赛事的文化遗产,使其产生延续影响作用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虽然奥运会为各举办城市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并非每一个

城市都能利用好。广州应当吸取经验教训,将亚运文化遗产合理继承与转化,以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发展、科技创新、人文与自然环境优化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促使城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奥运会、亚运会对提升举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例证明了具有触媒作用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这个发展过程的重要推动力。2010亚运会是广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把握及充分发挥该赛事的触媒作用,保留与继承亚运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必将使广州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匡纯清,论城市“文化软实力”[J]_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0-22

[2]荣芳,徐振明,城市事件触媒理论解读[J],华中建筑,2009,27(9):79-81

[3]张国清,亚运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46-49

[4]王琳,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以港京沪津穗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3):71-78

[5]温朝霞,承办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探析[J],岭南学刊,2009(1):125-128

[6]王健民,广州文化发展模式与趋势的探讨[C]//广州市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广东,广州,2009

[7]武胜奇,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升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25-29

[8]黄德敏,激发体育事业单位活力,推动广州体育产业发展――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分析[J],体育经济,2010(5):33-39

[9]朱玲,城市文化建设核心价值问题研究――“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确立[J],甘肃社会科学,2008(6):79-82

[10]立足于“平民”和“生活”的文化城市[EB/OL],中国城市文化网,www.省略/info/200917/20091712812.shtml

[11]孙亮,“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J],理论月刊,2009(5):145―147

上一篇:职业体育的契约治理与组织制度的层次演进 下一篇:中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