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平衡视野下的公司治理

时间:2022-06-17 12:01:42

利益平衡视野下的公司治理

摘要: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达至各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新的标准。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要参与入到公司治理中。本文就对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债权人 公司治理 利益平衡

一、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关系

(一)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债权人作为公司的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看,债权人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息收入,与股东相比较,其所享有的权利是较少的。债权人一旦投资,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基本无权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其所享有的仅仅是要求公司还本付息的权利。这种情况下,作为外部人的债权人的请求权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债权人与公司董事、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董事、经理人员的谋私行为会对所有公司参与人尤其是债权人产生不利影响。谋私行为,一是渎职,二是挥霍,这两种行为都会使债权人承受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般情况下,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或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只有在“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况下,债权人才能够直接向股东主张请求权。

有限责任制度使得股东与债权人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倾向。股东可利用在公司中的有限责任将自身的资产与投资在公司的资产相分离,使自身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这种利益倾向,股东很可能会利用在公司中享有的各种控制权利向债权人转嫁风险[1],甚至恶意滥用有限责任制度来逃避责任,这必然加大了债权人承担公司经营亏损的风险。

(三)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

公司制度产生早期,尽管也存在部分的债券或借贷,但公司的运转确实是以股东的投资为基础。大塚久雄先生认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是在封建制背景下个别资本不断为获得竞争优势而相互结合的结果,个别资本蕴含了‘支配企业的欲念’,由此形成的治理制度中,股东同时保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承担着公司经营的风险。”[2]公司与股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随着公司经营的不断发展,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逐渐疏远,股东仅仅作为自身利益的追求者而对公司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以表决权形式存在或者以监督权形式存在,其目的都是为了股东的利益。债权人作为现代公司的重要外部投资人,其所要求的仅仅是债权利息,而所有者投资要分出利润或股利作为使用投资的代价。因此,从经营角度看,公司利用资本和利用贷款从事经营,仅仅是负担的成本不同而已,对资金的支配是一样的,债权人对公司利润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等长期债权人,超越了一般股东而与债务公司保持着紧密的利益关系。[3]

二、利益平衡机制——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

我国现有体制中对债权的保护主要还是建立在股东有限责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为了矫正对债权人的不公平待遇而尽力设置了债权保护制度。公司法为保护债权人提供了三种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资本维持制度;解散清算及相应的治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实施依然完全是依赖于股东以及公司的管理层,这样的债权保护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够很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就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来看,我国实行的治理结构是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双层并列的结构,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其次,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也非常有限。[4]同时,我国的公司治理往往立足于公司内部,重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忽视了对治理机制的关注,使得公司治理的构建和研究缺乏更广阔的视角。重视对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忽视了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作为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者——银行,从理论上看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利用它的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银行受《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的束缚,不许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因而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5]这些公司治理中的缺陷一方面使得公司利益相关者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完善的保护,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益制衡机制的不健全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由上述部分可以看出,债权人是公司的资本的重要提供者,在有些时候债权人的作用远远的超过了股东。但是由于债权人与股东在公司的地位不同,债权人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较之股东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债权人保护,平衡债权人和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改善我国的公司治理需要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

三、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又称利害相关者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兴起的。起初主要是微观的企业理论,近年来不断发展,已经涉及到宏观经济领域。[6]由此可以看出,有关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的问题上。公司是一个动态的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员的互动组合,公司并非股东们的实物资产的集合体,而是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作了专用投资的主体间相互关系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是所有投资者的利益(风险)共同体。[7]

玛格利特·M·布莱尔(M·Blair)从企业理论角度出发:“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8]也就是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多指股东、雇员、经营者以及债权人,其中的公司债权人主要指金融机构和公司债券持有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公司原有的理论的突破,不是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目标。现代经营环境中,股东不再是公司唯一的出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对于公司也做了专业化的投资,并且做有贡献。公司应当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来采取行动,进行公司治理。公司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股东追求利益,而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谋求财富。因此,债权人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介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9]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不仅是对原有的股东利益最大的纠正,而且是对公司社会道德的一种要求。

传统公司法理论将如何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核心,只看到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忽视了其他密切联系的主体,如职工、债权人等。公司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不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体,那么公司若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必然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保护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目标应当是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在不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兼顾社会效益,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将目标转移到寻求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要求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之中。正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成功地链接了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支点,为两者的交融提供了自洽的交流平台。[10]

四、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意义

(一)对债权保护的意义

债权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与股东相同的形势,但其承担的风险与股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公司的经营状况较好时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还比较小,当公司的经营失败时,极大的增加了公司拖欠债务的可能性,债权人往往承受较大的风险,有的情况下甚至是不仅不能回收利息,还要亏本,甚至是血本无归。同时,公司法赋予的股东的有限责任对于债权人而言也是一种风险。公司法所提供的保护债权人的三种制度以及民法、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债权保护的制度往往带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很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将债权人纳入公司治理之中,从源头上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债权人的天生的监督作用,督促公司在作出决策时不仅仅考虑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注重对债权人利益的维护。

(二)对公司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公司的内部制衡,达至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将债权人纳入到公司治理的体系之中,改变原有的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公司治理的双重并列模式。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下,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往往会被大股东所控制,在经营决策上也会受到大股东的影响,因此在着中国模式下债权人与股东产生利益冲突、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之中,不论其在哪个位置上,都会影响到公司决策的做出,从而达到平衡利益冲突的效果。

同时,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发挥的最大的作用是其监督作用。一方面可以对公司的预算进行监督,迫使公司在经营时努力维持高水平的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以确保债权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监督公司的各个机构以及董事会、高管人员的行为来达至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2.有利于实现公司的长久发展

公司在治理之中应当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公司的成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利益促使公司更好的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将激励利益相关者为公司的发展努力贡献自身的力量。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之中,有利于公司治理,同时有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这样就会减少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债权人对公司的投资也就更专业,这对公司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也促成了各个利益博弈主体之间达成利益平衡。

五、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

我国很多学者通过比较、借鉴国外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对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路径都进行了分析,下面就介绍三种主要的模式。

(一)债权人会议模式

公司的债权人往往是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分散,众多的债权人不具有保护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若债权人都单独的参与公司治理活动也是不能实现的,这样会扰乱公司的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了提高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确立债权人大会模式。债权人大会是债权人集体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形式。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只是作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的,因此不可能取得股东会一般的权利,债权人大会的权限即可议决事项范围应该限制在影响债权人利益的公司重大事项。这些事项可分为两类,一是公司处于经营正常状况时的重大事项主要指公司重组(包括合并、分立、公司形式变更),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司重大投资担保举债及损失等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二是公司处于经营危机状况时的重大事项,主要指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的公司破产和解、公司破产重整、公司破产清算事项。当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并进入破产程序,公司控制权转移给公司债权人。[11]

债权人大会制度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形式,就要对其主要的职责进行规定,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发挥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作用,更好的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二)债权人派生诉讼

债权人派生诉讼主要借鉴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一般指当债权人由于公司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可能受到损害时,而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怠于或不时,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而作为公司的代表对第三人提出的要求其赔偿损失的诉讼制度。

同时,比照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也要对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设置必要的限制条件以防止债权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诉讼制度,损害公司的利益。设置穷尽内部救济的前置条件,公司受理内部救济的机关应当是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开会期间自然可以为受理机关。债权人大会制度健全后,诉求与债权人大会或者委员会也应是前置条件。[12]同时,要求债权人提讼在主观上必须是善意的,如果是恶意的就要对公司和被告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为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这更有利于债权人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从而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三)银行债权人介入公司监事会

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除了具备上述的理论基础以及债权人本身的风险动力外,还要求债权人有参与公司治理的专业能力。债权人要参与公司治理应当具有专业的信息收集分析、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能力。从我国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我国公司最主要的、最大的债权人为银行。同时,银行也具备上述的专业能力。不论是从其所承担的风险还是它的专业能力来看,银行都有介入公司治理的可行性。因此,在公司众多的债权人当中,银行可以作为主债权人介入公司的职能部门。

目前,我国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大都有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这些成员都是公司内部的成员,往往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债权人作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只是公司的外部利益人,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公司治理中主要发挥监督职能,因此更适合选派代表进入监事会。银行债权人进入公司的监事会,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参与公司治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本文仅对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实现,有利于对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地监督约束,同时,也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更好的达至公司治理的目的。(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亚丽:《论公司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商业经济》2010年5月。

[2] 张钦润:《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原因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0月。

[3] 韩思宇:《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现代商业》2009年5月。

[4] 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3。

[5] 刘健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

[6] 杨贝:《基于消费者保护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建设》,《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 宋卫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3月。

[8] 金玄武:《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政法从论》2009年4月。

[9] 吕玉芹:《论公司的债权人治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6月。

上一篇:哈尔滨地区区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情况调查 下一篇:情感绑架与现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