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时间:2022-06-17 08:12:18

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基础知识的基石,是整个教学内容的“脉络”,是逻辑思维推理的依据,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进行计算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将知识有机结合,掌握教学方法,优化概念教学。

一、学生充分感知,建立清晰的表象

1. 提供适当的教材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在学习新概念时,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或操作,让学生通过感官去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

2. 重视概念引入方法的研究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认真研究引入方法,以利于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

3.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时,除了利用实物、图形外,还要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形象性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二、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概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可用列举部分实例的方法说明概念的外延,用定义指出概念的内涵。

1.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过观察、比较,使概念教学的过程成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成了一个逐步抽象、概括的简化过程。

2. 适当运用变式,变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适当运用变式,能有效地突出材料的共同属性,从而掌握概念的内涵。

运用变式材料,揭示出概念的内涵,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就明确了。

三、贯通概念间谍逻辑关系,形成相应的概念系统

孤立的东西容易遗忘,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迁移和运用。将概念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个概念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学习新知识,在概念的系统中掌握新概念。

因此,当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应帮助他们贯通概念间的联系,充分揭示知识发展的脉络,形成相应的概念系统。

四、注意概念的深化和发展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任意变更,外延也就相对地固定,这是概念确定性的一面。另外,由于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概念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随着发展。

五、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细心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也不能忽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用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切实贯彻、灵活执行上述基本策略,就能把概念“教实”“教活”“教好”,从而优化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连云港市白果树小学)

上一篇:关注学生 第30期 下一篇:立足化学新课改 落实学生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