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17 07:46:11

格式塔心理学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20世纪80年代后,新闻学与其他学科日渐交融,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新闻心理学、新闻社会学、新闻伦理学等,且论著日渐丰盈。以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支,已在德国和美国成为一个势力强劲的流派,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深远。

本文选择通讯这一体裁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出于新闻体裁众多,无法一一道尽的考虑。另一方面,通讯篇幅较长,有较强的层次感,格式塔心理学中“形”的概念能较好展现。

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通讯写作的可行性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出发点是“形(gestalt)”。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故而“形”与作为本体的人的知觉密不可分。通讯通常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调动人的知觉活动方面有着其他新闻体裁所不具备的优势。读者在与文字视觉接触的基础上解读信息,包括了读者从视觉接触到形成知觉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正好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视觉心理形成过程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研究通讯写作具备可行性。

“同形论”原则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形论原则认为“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某一类物与人的某一类感情似乎有着暗相对应的内在联系,格式塔心理学将这一感情的形成称之为“异质同构”。通讯写作中常常提到要营造某种意象,托物言志或者借物烘托气氛以达到寓事于形、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这也是“异质同构”。长久以来,通讯写作中不但存在甚至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形”与“情感”的对应。

通讯作品中谈到高山,我们会涌起“高山葬英雄”这样悲壮的情感。提及青松,我们头脑里会出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样的诗句;出现“一盏心灯”这样的词语,会让我们联想起失学儿童或是处于困难中的人们,唤起我们献出爱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完形趋向”原则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完形趋向”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视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绝不等于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完形趋向”,即趋向于平衡、良好、完善或完形。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心理的完形趋向,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做到平衡,这一点,已经广为认可。

但在这里,我们要谈到的是利用不完形来创新通讯的写作。个体与其环境之间失去平衡或完形遭到破坏,会从心理上产生内在的紧张力,这种紧张力会促使大脑积极地活动,以填补失衡,使之达到完满的状态或达成新的内在平衡。写作通讯时,可以巧妙地设置不完形,引起读者心理的内在紧张感,达到刺激读者一睹为快的效果。这种不完形既可以利用事物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外界客观事物与人们大脑中已贮存的关于该事物的固有印象的冲突产生。

“变调性”特征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厄棱费尔认为,格式塔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变调性”。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构成部分,如它们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假如让某种主题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在它变化的每一阶段上都能被识别出原来的或基本的格式塔,这种特殊的变换方式就被称为某一主题的发展或展开。

使格式塔深化的最简单方式就是重复。格式塔包括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一切被视为整体的东西,甚至还包括构成一个整体的某种成分,只要这个成分被单独视为一个整体。就其含义的广泛性而言,一篇通讯和构成通讯中的段落、句子都能够成为一个格式塔。因此,在通讯写作中,重复也是最容易达到效果的写作方法。通讯作品中的重复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完全一致的句子多次出现。例《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任长霞》一文中,“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在文章中共出现三次。

第二,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多次出现。例:《一桩十年扯皮案》结尾部分的四段话都用“十年间……”作为开头,《上海的辉煌,祖国的辉煌》开篇用了三个同样的句式:“这是一次在特殊历史时刻成功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这是一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辉煌篇章。这是一个为未来注入活力和信心的崭新开端。”同时,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均以“为辉煌的……”开头。

当然,重复的频率也是有讲究的。高频率的重复只会给读者带来反感,而太少的重复又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适度的重复才能够使读者调动感观,积极组织或建构“形”。

上一篇:虚假新闻中消息来源的迷惑性等 下一篇:都市报新闻的“社会新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