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儿孙懂得孝道

时间:2022-06-17 07:10:01

“百善孝为先”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古代格言。我是一个从教40年的退休教师,这是我几十年教书育人最主要的感悟之一。应当让青少年从小便能懂得并逐步做到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好了,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以规范日常行为为重心。它有4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的早期性,孩子从牙牙学语始,家中父母长辈就按“规范”的要求。其二是它的日常性,365天都是“雷锋日”、“道德节”,在不经意间收潜移默化之效。其三是它的细节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小事做起。其四是它的长期性、系统性,让孝道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同时还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久而久之,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文化名人胡适4岁时父亲病故。母亲独自担当起对他的孝道教育。胡适在回忆录里记下了这样一幕:“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她醒来坐了多久。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从4岁到13岁,在老家乡下,正是在母亲的严格行为训练下,他做人和做学问这两方面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个父亲,我年轻时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的。先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人手,要求儿子每天都能做到向爷爷、奶奶、父母及一切熟识的长辈问早问好。我们住在教工宿舍大院里,其中既有校长、老师,又有传达室、食堂的工人师傅及其家属,凡是长辈都必须恭恭敬敬问早问好。每天上学离家及放学回家,都要跟家里人招呼:“妈,我上学了。”“妈,我回来了。”会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这也很有意义。因为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就会懂得感恩;能常说“对不起”,就会养成知错、认错,进而改错的好习惯。清代儿童启蒙读本《弟子规》开头有关孝敬父母的具体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先教其背诵,再通俗地讲给他听,并让他在行动上做起来。他到了10岁左右,我就将《论语》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他听,鼓励他按照经典中的规范,自觉地进行行为训练。

平心而论,要孩子在行为上始终能做到尊敬父母及其他长辈,特别是在父母和长辈面前要始终做到和颜悦色,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说话和气,正如孔子所说“色难”。为此,我和他母亲动了不少脑筋。我们首先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我母亲去世后,老父亲与我们一家三口共居了12年,这正值儿子的青少年时代,在这12年内,我和妻子从未对老父亲“脸难看”、“话难听”过,特别是妻子对老人从来都是慢言细语,老父亲缝补浆洗等琐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其次是用足孔子的权威性。当儿子在行为上出错时,我和妻子便“上纲上线”,向儿子指出他违背了圣贤之训,促他改正。再次,把古代和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不断灌输给儿子,鼓励他见贤思齐;在儿子出错时,既告诉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鼓励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促其自我反省,认错、改错。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孝敬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好品质。儿子现在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生,但在父母及家中长辈眼里,他做得最突出的,并非是他的高学历,而是他那份发自内心的对父母双亲的挚爱和孝心。

我曾把上述传统教育理念用在自己的工作中。新生入学后,我首先补上“孝敬父母”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包括孝敬父母在内的规范行为训练。我又召开全体家长会,向家长们宣讲传统孝道ABC,要求家长督促自己孩子的同时注意“正人先正己”,对家里的老人也应孝敬有加。退休后,我也曾回访过当年部分家长,那一届学生大部分现已初为人父母,家庭关系都非常和睦。

上一篇:我的收藏“五字经” 下一篇:我的台湾游,甜中带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