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 势在必行

时间:2022-06-17 01:30:02

课堂转型 势在必行

摘 要:我国一直在强调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但面对各种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的传授上。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教改实验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随着学生人数的日益减少,课堂转型势在必行。

关键词:模式;兴趣;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10-02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课堂转型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信息技术而言,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接触信息技术的知识动态,让他们在了解的情况下发展学习兴趣。根据县研培中心的学习资料,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我觉得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更为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

首先可用引导法简要介绍学习目标。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穿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黑客(黑客闯进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印尼小神童险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多神奇,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而实践引导法则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性。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充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整堂课上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后,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旧知向新知转换的环节,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和学生练习这两个环节比较重要。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注重操作性的课程。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探讨。对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引导纠正。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的学生对象主要是中差生。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好自学方法。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最后的课堂任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明线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暗线是每一步学有教师在指导、引导,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把这两条线结合好了,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鉴于之前学习的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来实现:

一、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种多样的情境能让学生移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具体讲解PPT时,教师可以将新课的导入设计为欣赏一个精美的PPT作品。在学生对PPT充满好奇的时候,开始介绍各菜单功能。

二、课堂提问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心中一开始应该有整体的规划,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步的方式,逐渐实施。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将信息技术课安排在计算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用于问题解决的任务不宜过多,且大小要与学习的阶段性进展相适应。组织形式也要灵活多样,要合理安排好个人工作、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活动形式。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小组,既达到学生体验完整过程又减轻每个学生工作强度的目的。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在给出任务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 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4] 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0(1)

[5] 李 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例谈 下一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