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笔能生 第12期

时间:2022-06-16 08:49:10

这个题目,我须先做一解释。所谓起笔能生,先是指画家或文人在创作中,面对所创作的作品,生发出两层意思:一是生动、生活的生,即生机勃勃的面貌,自由活泼的精神;二是陌生的生,生涩的生。第一层意思好理解,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的阅读欣赏里,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我们常说的“大众审美”,大多看到的是在这个层次里。第二层意思,大家遇到的少,或者是遇到了,但也被它溜掉了。不过更多的是眼睁睁看不到,看到了却发生误判。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黄宾虹老先生在世时候,几乎无人理解他的画。他也不大会推销自己。譬如像现在许多名家大腕,很会夸张自己的行迹,渲染自己的艺术,炒作自己的作品,让常人在他的作品面前,不得不稍息立正。附庸风雅,实在是我们人类乐意拥有,却不容易承认的缺点。老先生不会忽悠,一生冷落,捱到老了,大概也有点愤愤不平的意思,才发出诸如我死后五十年我的画才会如何光辉灿烂那样的狠话。之所以是这样,原因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起笔能生的缘故。生是陌生的生。能够陌生,即是新的,是你所不熟悉的东西,他画出来,创造性地做到了,而且独具一格,所以大家才没有看懂,看出他的好来。

我们普通人欣赏美术,很像欣赏童话故事里的“神笔马良”一样。马良画画,通过超乎常人的用功努力,终于一天,即所谓的熟能生巧,画到了画什么便有什么的程度,最后骑上自己画的马飞上天,成了画仙。总之,我们看到画家把我们熟悉的事物,画得和眼见的一模一样,就以为是一幅好画。现实里也有这样夸张的故事,说某位画家,在自己的画上画了只苍蝇,画挂墙上以后,常有欣赏者真以为苍蝇落了上去,动手去拍它。于是乎大家都以为这画不得了,是经典,一块儿起哄,一块儿称赞。赞得多了,赞得久了,大家都这么看,于是乎约定俗成,成了定势,自己也不得不这么看。但在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则不然,反而将画画得太真太像,看成是绘画的缺失。

前些日子,我去国际大酒店看春季翰拍的预展。近年由于齐白石画作连续天价的拍卖,所以这次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许多。还有我极喜欢的吴昌硕,也都出来不少。近距离看原作,真是好过瘾啊。近几年,京城几大拍卖公司连续搞这样类似的预展,经济效益当然是他们的目标,但作为我们普通人,从中获益的是看到不少真迹。看过吴齐之后,踅到一处角落,竟是黄宾虹的几幅小品。看老先生的画,既不让人惊讶,又没有立时的兴奋。明说了,就是平平淡淡。不过很奇怪的是,这一次我居然很快地从刚才欣赏吴齐的兴奋里出来,认真地注视起老先生的小品画来。我想,画面的背后是一个平静的老人,他画画的时候,想到的大概只是眼前的这张画。他不为别人的掌声画画,不为显示自己的才情画画,也不想追求什么夸张的效果。他只画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还有他对笔墨形迹的理解。自然,是他最高的哲学,也是他绘画的“道”。是的,当他滤清了现实里所有那些与掌声与功名利禄相关的东西之后,他的笔墨始才出现起笔能生的效果。因为在现实的欣赏里,那些与功名利禄相关的作品,一般来说都被我们“眼”熟能详。

这样说,恐怕大家还不理解我的意思。这里干脆透出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初动念,是因为对当代画家吴悦石先生画作的喜爱,阅读欣赏了他几年之后,总结出他画的好处:起笔能生。联想画史上更加卓著的黄宾虹老先生,不也是起笔能生啊。吴悦石先生的根脉,说上去也是和齐白石联系着。这里只须选他一幅作品,大家一看,便知我所说的起笔能生的意思。因为看他这样的画,须用童稚的眼睛。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初是会欣赏的。尽管吴悦石先生的画没进入到这样的大展里,但他实在是我们时代极为独特的能够做到起笔能生的画家。时展了,画卖到天价了,联想到依然被冷落在一旁的黄宾虹,不由得让人感叹唏嘘,我们大众的审美眼光的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为作家、画人,现居北京)

上一篇:DNA心计 下一篇:妙笔“描写” 盛开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