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古建筑

时间:2022-06-16 08:47:35

“新”的古建筑

对物的研究,人类学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研究具体的物,到对物的体系进行研究。再到关于物作为象征性符号的研究,如今则落实到以物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生活,探讨人类如何用来表达自我。

人工物由人所创造,对物的研究可以看做是对人自身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物的变化使人们产生新的记忆,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生活,还有所能感受到的环境、日常生活方式等等。在很多时候,人们通过收藏物来收藏记忆,照片即是最好的印证。每一张照片都体现出拍摄者或被拍摄者的个人传记,集中展现着他们的个人记忆。

时空中客观存在的“物”,主要通过在环境中的变化而成为社会的记忆,它展现的是集体记忆。抗日战争,最晚到“”时期,由于战乱或者政策导向,很多老建筑物被拆毁一空,令人痛心。一般而言,传统的复兴往往从空间的建设中显现,对空间的控制和建设始于惯习和怀旧,而再次建设同样的事物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和过去相连,也与现在互通,是按照古代形制修建的现代建筑。新建筑的空间特点是增加更高一级的象征格式,并以此强调古老建筑物在新时代的气息。然而,这气息的源流何在?这样的历史尚待追寻。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远远超出建筑本身的精神理念,其中蕴藏着农耕时代的习俗和观念。

诸如重建的大同城墙,它以似曾相识的新面孔屹立于世,引起人们注目。“新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复兴热潮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新”在中国当代社会变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形容词,创新、革新、更新等词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不断生产,不断投入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文化意义日益凸显,于是大批“新”的古物被生产出来,以迎合这样的潮流。“现代独立国家的文化变迁政策更容易摧毁部落文化,特别是在那些采纳了如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之类发展专家开出的处方;为了帮助‘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提出了下列措施:‘彻底改变各种习惯,重新定位与时间、身份、金钱和工作有关的价值观,拆散重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新的古建筑本身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所形成的召唤结构,吸引和激发了参与者的想象而形成潜在的意义价值。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每个个体都感同身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结构和道德已不再具有和从前一样的权威来塑造我们的行为,社会中很多传统的因素正在消失,现代化的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中小城市渗透,人们的观念正在改变。把“新的古建筑”当成一个主题来讨论的目的并非判定某种社会发展方向或者生活方式的优劣,而是想通过物的变化试图追问传统和现在的关系应当如何处之,怎样对待。

上一篇:简析波德里亚的“物”理论 下一篇:她以美救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