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儿童观的伦理探析

时间:2022-06-16 08:12:17

卢梭儿童观的伦理探析

[摘要]18世纪,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家把儿童这一概念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观,卢梭是其中贡献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以人性善为假设前提,提出了教育要尊重儿童,把儿童当做发展中的人;把儿童当做儿童;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体。这种儿童观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梭 人性善 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09-02

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把“人”这一主体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给“人”赋予新的意义;18世纪,自然主义的教育家使儿童这一概念从成人的海洋中凸显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儿童观。对这种新的儿童观形成贡献最大的当属法国启蒙时期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他构思二十载,撰写三年之久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论教育》(简称《爱弥儿》)站在反封建专制的立场上,倡导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卢梭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解放儿童的第一人。《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的教育论著。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一场关于如何培养“人”的伟大革命,这也奠定了卢梭作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历史地位。卢梭在《爱弥儿》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儿童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卢梭的儿童观进行解读,以期对我们新时期正确的儿童观的确立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法则

卢梭主张人性本善,这种人性假设也是卢梭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卢梭主张从人的本性中寻找道德的动力和基础,他肯定道德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离开人的主体和人的本性,就无法说明道德法则和道德价值。人是生来平等的,并享有充分的自由,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赋权利,是合乎人的天性的。卢梭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神学人性观,后者认为人是生而有罪的堕落的存在。

卢梭认为,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充满了种种道德上的罪恶,但他并不把这一切归于人的天性,而是归之于文明和私有制本身。卢梭的这种观点基础在于:既然自然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智慧和意志的结果,那么人天生的善良和对自身同伴的同情无疑也是上帝意志和智慧的体现。卢梭的“出自上帝之手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1]的论断,表明他一方面认为上帝是善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一切罪过都是人的咎由自取。既然人的堕落是人自己造成的,是人自身历史经验的结果,那么人的解放也不应到来世去寻找,而必须在人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和治疗。对于卢梭而言,罪恶的承担者不再是个人而是社会。是社会激起了人的自私自利。卢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是邪恶的。”[2]人类的天性生来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天性是上帝所赐予,并且受人的后天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所支配和制约,最后形成了我们的良心。只要我们所做的事,受井然有序的自然所允许,我们就不会受到隐隐的良心的谴责。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实际上是由两种本原组成,一种本原是促使人们去研究永恒的真理,去爱正义和美德,进入一种依然沉思的知识领域,而另一种本原是使人固步自封,受自己感官的奴役,受欲念的奴役。在卢梭看来,感官是受欲念的控制,正是这种控制,妨碍我们接受第一种本原。但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是世间最高贵的物种,这还表现在他能够摆脱欲念的束缚,使自己的理性得以发挥作用。卢梭说:“当我受到两种矛盾的运动和牵制的时候,我便对自己‘不,人的感受不是单独一方面的,我有自己的意志,我又可以不行使自己的意志,我既然受到我的奴役,同时又觉得我很自由;我知道什么是善,并且喜欢善,然而我又在做恶事;当我听从理智的时候,我的行为变消极被动;当我屈服的时候,我最感到痛苦的是,我明知我有抵抗的能力,但是我没有抵抗。’”[3]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可以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意志,这也是人存在的本质。人的这种自由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总是趋利避害。人最大的快乐是使自己感到满足,正是因为应得这种满足,所以我们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赋有自由,才受到各种欲念的引诱和良心的约束。大自然有它自己的秩序,按照自然的秩序一切都会得到良好的运作和发展,大自然之所以使我们感到需要正是因为要很好地保存我们的生存,但是我们却为了一种空想的幸福而不得不遭遇更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并非是上帝所赋予的,而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

卢梭认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的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4]并且这种良心是上天赋予的,是先验的。卢梭说,世界上哪一个地方的人把遵守自己信念,把为人慷慨和慈善这些善良的行为当做是罪恶,有哪个地方是好人受到轻视,而不忠不信的人反而受到尊敬?并且,我们求善避恶的心也像我们保存自己的情感一样是天生的。尽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来自于外界,但是衡量这些观念的情感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有通过他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应当追求或躲避的事物。理性的作用是对事物的价值和我们的行为进行判断,不过这种判断是要受到内心道德情感的制约的。人类善良的天性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在不断减少,所以,卢梭呼吁要从小就对这种善良的天性加以保护,使它免受社会不良习俗和偏见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自然的进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

自由、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它无所谓好坏,善恶,只有在良心的统率之下才具有特殊的意义,才能够进行善良意图的选择。

二、卢梭儿童观的伦理内涵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用生动的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爱弥儿这个受教育者的形象,也以此提出了对儿童教育的看法。所有这些看法归结为一点就是卢梭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儿童,具体的讲,包括三方面:

其一,尊重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卢梭的儿童观实际是在他的教育观的大背景下得以阐述的,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的事实是“人”在事物的秩序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卢梭说:“由于我属于人类,所以我无可争辩地占据第一位置,因为由于我具有意志和实现我意志的工具,所以我有更多的力量影响我周围的事物;同时,由于我具有智慧,所以只有我才能够对一切事物进行考察。”[4]这样的论述,是对人这个万物的主宰的最大的褒奖,并且也充分肯定了人在万物中的独特的并且是高于其他存在物的地位。在对人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之后,卢梭还指出,虽然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具有其独特的优先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具有无限的力量,人类的活动也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表现在力量和生命的有限性,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人生来是软弱的,这时期的儿童需要大人的养护才能得以生存,并且这种柔弱的状态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直到儿童可以独立使用自己的力量。卢梭的儿童观,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前提下,考虑到儿童特殊时期的特性,这也是儿童时期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其二,把儿童当做儿童,这是卢梭儿童观的核心和基本观点。“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出生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5]卢梭认为,人要是想取得力量和理性,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卢梭认为,我们要接受的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即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不能由我们所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只有部分的才受我们控制,只有人的教育才能真正由我们所控制,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后两种教育适合于自然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完满。在儿童时期,我们自然的天性保持得相对完整,所以要对孩子进行自然的和事物的教育。这也是对当时教育过分注重知识和理性教育的批判。卢梭认为,在儿童时期,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学会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但是这些力量也不是要随意使用的。因为儿童的柔弱,他们只有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才能弥补自身体力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在给予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于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而不是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要想按照自然的天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要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辨别哪些欲望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哪些欲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论述即说明了,卢梭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把儿童罪恶化的观点,认为人生来是带着罪恶而来的,人生来就是为了赎清自己的罪恶。他们把儿童看做小恶魔,给予残酷的教育。17世纪这种状况虽然有所变化,儿童虽然已经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改变儿童的地位,儿童被当作小大人看待,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礼仪、智慧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小绅士,把儿童当做一个缩小的大人去看待。卢梭的儿童观,使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他主张把儿童当儿童看,还童年应有的自然秩序。

其三,把儿童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看待,这是卢梭儿童观的重要内容。

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其特殊的位置。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独立于成人而存在,既不是大人的,也不是他们的私有品,当他们从母体分离出来那一刻,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特殊的规律,他认为:“每个年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成熟时期。”[6]我们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就是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儿童所表现出的特点给予教育,使孩子的发展适合他所在的自然的秩序。

既然儿童和成人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正视这些不同,把孩子当孩子,把儿童当做儿童去看待,尊重儿童的天性。卢梭也指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教育他人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三、卢梭儿童观探究的启示

卢梭从时代的背景出发,对传统的教育不顾儿童天性的发展;把适用于成人的教育强加给儿童从而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这种教育现状给予强烈的批判。他主张教育要保护儿童的纯真天性,让儿童的自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要过早对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育,即过早进行智育和德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不为孩子将来的幸福而牺牲童年的快乐。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为了将来在社会上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刻苦努力,牺牲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可我们却忽视了,人生是一个连续的生命历程,每个阶段的人生体验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不能为了某一段的幸福而牺牲另一段的幸福。

【参考文献】

[1][2][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88,8,202,8,88,46,24.

[3][4](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38,435.

[7]樊浩,田海平.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法)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96.

[9]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0]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搞好物理教学初探 下一篇:学术论文的交互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