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时间:2022-06-16 07:33:29

浅析高职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而高职院校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对此,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通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使高职的教学模式有效配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与建构高职院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互动合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 课堂 互动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社会急需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通过教学来体现的。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突出了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改革目的在于逐步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一、研究高职课堂互动教学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职课堂上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互动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式教学等。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课堂教学仍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对学生课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课堂体验等因素重视程度不高。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并把这种积极性有效地迁移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去,这将直接并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要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由社会来评判,评判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符合岗位要求。通过研究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使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细心观察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高职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仍旧是被动地听课,生硬地接受知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机械单一地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实践,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几乎得不到训练。对此,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生动脑又动手,这不仅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更使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其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力争使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来引导、让发展为主线”的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由此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职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适应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具有该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一线岗位上熟练操作,甚至在工作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要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能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形象生动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与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研究高职院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对当今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实践上看,通过研究和体验课堂教学发现研究有助于增进高职教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意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教师将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应用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自身也会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课堂互动教学的开展与深入创造条件。教师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从多角度来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进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职业教育目的。

三、结论

高职院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按照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建构的一种新型的、实用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使他们不仅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程晓樵.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 教育评论,2001(4).

[2]程玮. 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3]邓涛. 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范永丽. 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理性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49-51.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CorelDraw项目教学法实施研究 下一篇: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