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设计方式探讨

时间:2022-06-16 11:47:01

生态园林设计方式探讨

摘 要:在风景园林中进行生态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像有些园林建设工程只是一味地增加绿化面积而不去思考如何维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局势,这些只是初步的环保措施,并没有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要求,是现阶段风景园林工程中生态设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下面作者就结合实际园林工作经验来简要谈谈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有效手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 生态设计; 生态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近代以来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的威胁与人类的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总结生态设计的手法如下:场地特征分析、地域性的延续、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废弃材料的利用、自然过程的尊重、气候因子的考虑。

1 场地特征分析

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亦即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的状况,所有细微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所涉及区域都是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在设计中,节约的设计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设计不至于脱离场所的个性,从而保持其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文脉。

在设计中尊重场地特征,就是要谨慎地遵循场地的特点,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性改造,将场地的自然特征和人工特征都保留下来,经过设计,予以强化。

遵循场地特征做设计,就是要在设计中,在外形和文化层面上,以及人们与实体的关系上,最大限度地观察、调研、综合相互交织的现状条件、事物的联系和各种情况,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法,使做出来的人工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如同场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地域性的延续

地域性是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教育状况、民俗风情等的体现,由当地人们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起来,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且有着特定的产生和发展背景。设计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适宜这个特定区域内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应该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在法国苏塞公园中,视线所及之处,林间宽阔的园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构成法国传统的平原上的树林景观。巴黎雪铁龙公园的空间布局有着尺度适宜、对称协调、均衡稳定、秩序严谨的特点,反映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自由与准确、变化与秩序、柔和与坚硬、借鉴与革新,既异乎寻常又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原则来对全园进行统筹安排,雪铁龙公园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空间等级观念,沿续并革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师吸收融合国际文化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断不能离开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在设计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将传统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 ②将传统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并赋予其新意,创造性地再现传统; ③尊重地域传统、环境和文化。

3 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

植物有很重要的生态效益作用,如净化空气、水体、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音,监测环境污染等。在设计中,应兼顾观赏性和科学性,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基础,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以群落为单位,乔、灌、草相结合,注意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群落稳定的复合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甚至是外来植物的进一步引种驯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利用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和小气候条件的深刻了解,将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 10 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在中山歧江公园中,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来传达新时代的生态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4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菖蒲河公园通过藏于假山中的一套水处理系统24 h工作,将河道中的水抽到净水装置中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回河图1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道,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同时,在河道中栽植香蒲、芦竹、芦苇、睡莲、水葱、千屈菜等10余种野生植物来保证水质的清洁。

成都活水公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它模拟和再现了污水在自然环境中由浊变清的全过程,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相比于传统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的优越性。

中山歧江公园中歧江河由于受到海潮的影响,水位每日有规律的变化,日水位变化达1.1 m。设计按照水位涨落的自然规律,通过人工措施加以适当调整和控制,并满足观赏的要求,采用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多变的水位与景观之间的矛盾。在具体实践中,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图1)。在视觉上高挺的水际植物又可遮去挡土墙及栈桥的架空部分,能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

图1 歧江公园临水栈桥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中,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在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园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更是贯彻了地表水循环的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尽量避免以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对硬质地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地面,雨水可直接渗入。屋面雨水大部分( 60%~70%) 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并为创造水景提供主要的水源(图2) 。

图2 环保局大楼外环境设计

5 废弃材料的利用

随着生态学思想在风景园林中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倡导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对场地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

在后工业时期,一些景观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过程中,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进程。如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中,原有的材料仓库变成了不同主题的小花园(如图3)。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地得到了循环利用,很多工业废弃地从荒野到工业区,再转变为城市公园,成为市民的日常休闲场所,而场地中的残砖破瓦、工业废料、矿渣土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成为景观建筑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很贴切,而且是“自然界是没有‘废弃物’的”最好证明。

图3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

6 自然过程的尊重

自然系统生生不息,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盖亚( Gaia) 理论表明,整个地球都是一种自然的,在自我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系统。一个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藻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

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物的恢复以及城市中地域性生物群落的建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湿地因其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

成都活水公园由 6 个植物塘和 12 个植物床组成。这个系统仿造了黄龙寺五彩池的景观,并种有浮萍、凤眼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和芦荟、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挺水植物,伴生有各种鱼类、青蛙、蜻蜓、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及原生动物,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污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使有机污染物中的大部分被分解为可以吸收的养料,污水就变成了肥水,在促进系统内植物生长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水质明显改善。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好似一个生态过滤池,使污水得到有效净化(图4)。

图4 成都活水公园植物塘、植物床系统

7 气候因子考虑

风景园林设计中涉及的气候因子主要有阳光、气温、风等,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设计效果。设计之始就应融入环境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配置道路、建筑、水体、植物等。减少土方开挖或土方就地平衡,保护和尊重原有自然环境。在规划布局中,应首先分析场地的特定气候状况,充分利用其有利气候因素来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在设计中营造小气候环境,不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对园林的使用者来说,创造了宜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近现代以来,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为谋求科学的解决办法,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节制和适度发展的思想,提出生态系统中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内在价值和生存的权利等观点,风景园林设计主动引入生态学的观点,逐渐发展成为融合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应体现在整体的设计方法上,体现在尊重场地其他元素、生物的需求上,体现在尊重自然,保留一些自然的荒地、原野以研究自然的变化上,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要减少能源消耗、保护自然资源、废弃物再利用等方式方法上。

8 结语

生态学是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人类是其中的一环,人类活动是环境变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变化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中生态群落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这个群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这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其中是否适宜生存。风景园林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最终目的是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其中的环境进行生态学设计,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达到宜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曦,李湛东. 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周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3]李战修.菖蒲如画 古韵新风———菖蒲河公园景观园林设计[J]. 中国园林,2003(1) :25 -26.

[4]俞孔坚,庞伟. 理解设计: 中山歧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2(8) :47 -52.

[5]朱建宁. 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拉·维莱特公园[J]. 中国园林,1999( 2) : 74 -76.

上一篇: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下一篇:浅谈深基坑开挖施工及支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