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与被替者的命运

时间:2022-06-16 11:27:40

一份大学通知书连着两个“无辜”的学生。一名学生冒名顶替上大学被学校清退,另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高中复读。这是利益下的“特殊安排”,还是巧合中的移花接木,一个真假大学生的错位故事或许也曾在别的大学校园上演。

男孩名字很“扎”眼

5月5日下午,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文史楼前鲜花争艳、绿树成荫。一间教室里,老师正讲授着《现代汉语》课程,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欢声笑语。而这个学期以来,这个班级里已经“走了”两名同学,其中一名是魏奕萱。

魏奕萱,女,曾是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07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在她的档案里,姓名却是魏晓强,乍一看还以为是个男生。

但是,在经过济南大学查验入学通知书、考生录取信息确认表、准考证等新生证明材料,以及与新生逐一谈话和入学后进行两门文化课考试等过程后,所有的证据显示,魏奕萱和魏晓强并不是同一个人。

按照档案上的记录,魏奕萱的名字本是魏晓强,高中学籍来自山东省新泰市。

因为魏奕萱学籍上的名字是一个男孩的名字,同学也曾问过她,但她说:“这是爷爷给我起的,我也不喜欢,我爸妈都叫我小萱,你们也这样叫我吧。”同学们都没有怀疑。

魏奕萱的同学王蒙说:“小萱是个不错的女孩子,活泼可爱,性格外向,人缘很好。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她是冒名顶替的学生。”

“她有个男孩名字,性格又外向,在班里很扎眼。或许这就是她容易被查出的原因。”还有同学说。

2008年2月底,济南大学查出21名冒名顶替的假大学生。这次清退的假大学生全部是本科生。据济南大学招办负责人介绍,2007年,济南大学及其下属的泉城学院共招收学生8400人,在学校组织全部新生进行英语、数学两科考试后,考试结果让老师大为惊异,个别学生成绩大幅缩水――有的英语成绩从高考的138分缩水到35分,有的数学成绩则从高考的126分缩水到28分。

而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普遍认为,文科课程考试比较容易过关,这样也给了冒名顶替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魏奕萱很活泼,和其他主动离开学校的学生不同。别的同学都很内向,也或许是他们故意掩饰什么,如果是那样,上大学将是极端痛苦的事情。”与魏奕萱同班的一名同学感叹道。

那么被冒名顶替的魏晓强又在哪里呢?于是,记者前往山东省新泰市教育局了解魏晓强在高中的情况。

复读班里竟发现了她

5月6日,记者在新泰市教育局普教科查到了魏晓强的资料,学籍中注册学号是042603030107,身份证号是37098219881119 ,中考考号是059824091,2007年从新泰三中毕业。

在新泰市教育局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魏晓强原来的高三班主任王政伟,现在新泰一中的北校区工作。从王老师那里得知,魏晓强其实是个女孩子,性格十分腼腆,学习刻苦。去年高考后,她选择了复读。

魏晓强所毕业的高中新泰三中在羊流镇,几乎全部学生都来自农村。所在的班级共62名学生,高考过二类本科线5人,魏晓强正好第6名,以一分之差(二本线为570分,她的分数为569)和泰山学院中文系(二本志愿学校)擦肩而过,没能走进自己心中的“象牙塔”。最后被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本)录取。

对于魏晓强来说,能考上属于三本的济南大学,为什么不去而是选择复读呢?

据王老师介绍,魏晓强家里情况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身体不好。母亲是个柔弱的农村妇女,家里还有一个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妹妹。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家庭来说,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重要,这也就有了“魏晓强”这样男性化的名字。家里穷,魏晓强就更努力,她发奋读书,希望将来家里能过上好日子。

但眼前的困难却更为现实。在高中时,学费不高,花费较少,加上每年申请能减免住宿费200元到300元,日子还可以过得去。而济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年1万元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这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无奈,她选择复读,打算考取二类或一类的本科,那样学费每年就可以少交4000元。

魏晓强现在的班主任宁老师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时间来新泰一中复读的,在班级里,魏晓强的入学成绩是第二名。”宁老师和她是同村人,对她的家庭情况十分熟悉。

随后记者透过教室的窗子看到了魏晓强,在成堆书籍背后的魏晓强显得那么瘦弱。据新泰一中的李校长说,明年整个山东省的公办学校将不再收复读生。对魏晓强来说,只有这一次机会了。

李校长说: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进入大学的凭证,严禁转给他人使用。明年起山东省将实行大中小学学籍关联管理制度,录取通知书一旦被他人使用,将影响今后的高考报名、考试、录取和入学注册。

李校长经过询问,确认魏晓强去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在她自己手里保管,而没有被别人盗用。班主任宁老师也确认,2007年7月,魏晓强是拿着录取通知书来报到的。记者看到了这份通知书,魏晓强把它保存完好,连装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都是崭新的,里面的通知书更是只有很少的折痕。

魏晓强的通知书是省招生考试院邮发给新泰市羊流镇东山草峪村的。通知书在魏晓强的手里,那么济南大学的魏奕萱又是怎样入学的呢?这似乎成了个谜。

清退假大学生之后

据了解,魏奕萱的离开和泉城学院例行的一项普通工作有关。从2007年9月15日新生报到日开始,学院就对几百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摸底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找出冒牌大学生。

5月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济南大学宣传部部长高志刚。

高志刚说:“出于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不能将涉及到学生的个人情况公布。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应该从制度上和技术上进行完善。”

针对这样的事情,高志刚认为2008年情况肯定要比2007年好得多。“我们只是把教育部和教育厅的工作落实了,其实有的学校不比我们学校查处的少。”

此次济南大学清退21名涉嫌冒名顶替新生事件,在山东省已不是个案。据了解,山东经济学院从2001年开始“打假”,当年清退15名假冒大学生,第二年清退12人,2006年查出4人,2007年查出2人。

近年来,冒名顶替现象接连不断,如何杜绝,有人将处罚冒名顶替者作为一个有效的办法。其实这种办法也是隔靴搔痒。问题的症结在当前的教育制度。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制度下,上大学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通道。在这个狭窄的通道中,各地的招生办和主管招生、分配的权利部门有巨大的权利寻租空间。他们以各种办法在高考招生中寻找利益,从而为冒牌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土壤。不在反腐上下功夫,认真查处背后的腐败官吏,这种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

上一篇:感动,在一瞬间永恒 下一篇:名城大同的设计师薛建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