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景区旅游产品创新构想

时间:2022-06-16 09:22:20

漓江景区旅游产品创新构想

提要漓江景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但经历长期的开发,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受到景区容量和旅游需求多元化的制约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漓江景区旅游产品的现状,指出旅游地在原有发展模式遭遇承载力瓶颈的情况下,通过对旅游产品的优化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关于创新发展的构想及具体建议。

关键词:漓江景区;承载力容量;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漓江景区是桂林市旅游开发的核心景区,作为1991年12月由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与《中国旅游报》共同评选出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传统景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之一。但经历长期的开发,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受到景区容量和旅游需求多元化的制约和挑战。面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制约,创新成了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调查分析漓江景区目前旅游产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漓江景区旅游产品创新的设想。

二、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所指的“漓江景区”是指位于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磨盘山码头――阳朔段的50多公里的漓江水道及沿岸的相关设施和景观,与《广西年鉴1999》所述的“叠彩山――阳朔段”相比,空间范围较小。因该段游程是目前漓江游览的核心,作为漓江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开发最成熟的部分,与其他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江段相比,其产品创新尤为紧迫。漓江景区地处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完全的地段,呈现出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资源为辅的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以奇峰怪石众多、植被类型丰富、生物种类多样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兴坪古镇风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沿江的田园风光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等。

三、漓江景区旅游产品现状与存在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目前,漓江景区的旅游产品是从磨盘山码头(国内游客从磨盘山码头,入境游客从竹江外事码头)上船,历时4-6个小时,中途不下船,尽管景区沿线分布的旅游产品有冠岩景区的岩洞观光产品、兴坪的古镇风情、书童山的刘三姐歌圩表演等项目,但是这前几种旅游产品基本上是依附于漓江旅游资源上发展起来的,核心旅游产品仍然是乘船游江活动,景区内的农业观光资源、居民习俗资源、生态体验资源等均未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

2、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差。以游船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使景区总体上呈现出以桂林,阳朔为两端,以漓江为纽带的线状布局。除上述旅游产品外,漓江景区内还有徒步游、自行车游、竹筏漂流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均属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自发的,游离于景区管理方及政府的相关部门的管理之外,由于环境保护、旅游管理以及沿江居民、旅游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之间在旅游利益分配的矛盾等问题,使得徒步游、竹筏游这些突出的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缺乏管理和组织的旅游活动处于“非法”和零散状态。

乘船游览的“直达模式”,使得游客对产品的参与性与体验性较差,如游客中途只能在船上欣赏兴坪古镇风光,如要详细体验兴坪渔村风情,则需要通过陆路交通实现。目前这种“桂林码头一阳朔”两点一线式的产品格局,使得旅游者过多地集中在以桂林为起点、阳朔为终点的漓江上。而且长期以来,体验该产品的旅游者是单向流动,即游船载客至阳朔后,空船驶向桂林方向。只有在客流高峰的时候作为“应急措施”,极少游船从阳朔载客至桂林码头。僵化的产品模式,使得节假日这条热门旅游线拥挤不堪,旅游产品的价值也打了折扣,而景区方面因为墨守成规,在疏导客流方面除,了增加游船外别无善法。

3、受时空和季节制约。漓江具有雨源型河流的特征,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降雨时空分布的制约,季节变化较大。每年适合旅游的时间为3-10月,共7个月的时间,在另外5个月的枯水期,增加游船将面临低水量的制约。截至2007年漓江上大大小小20多家公司,拥有游船233条,实际运行220条。按照2007年10月2日“漓江接待游客1.56万人次”的峰值粗略计算,当天最少有160条游船在这50多公里的江面上往返。游船增加,致使该江段的江面上船来船往,破坏了景观的视觉美和听觉美,影响了景观价值。而且是集中在08:20-11:00这段时间分别从磨盘山码头和竹江码头发船,江面上游船密度极大,漓江的“幽”和“静”便淹没在游船轰鸣的马达声和汽笛声中。

四、漓江旅游产品创新构想

1、放宽资源视角。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但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传统产品没有用到的并不一定就不是优质资源。所以,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放宽。具体到漓江景区而言,要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已是非常的困难,所以应将资源的视角放大一些,充分利用沿江村寨、农家田园、旅游社区风情等资源,创造条件发动沿岸的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漓江景区沿江两岸可以形成吸引物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还包括沿江的村寨、农家,沿岸的民风民俗等,可依据漓江两岸不同江段相应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整合发展以下产品:(1)以徒步游为主的野外拓展旅游、康体旅游和野营度假旅游;(2)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型、体验型生态游。

以上所列的两种类型的新产品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而设计。其中徒步游的主体是希望融入自然注重体验感受的具有“新旅游者”需求特征的年轻人,尤以大学生及都市白领等受良好教育的人士居多。具有这类需要和价值观的人士热衷于体验,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只能看不能摸”的机动船旅游兴趣不高。“农家乐”以农业、农村、农事、农产品为发展载体,具有投资少、回收快的特点,主要面向城市里厌倦了钢筋水泥丛林的人士,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而且“一对一”的模式更容易进行个性化服务。从社会和谐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不仅有利于景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景区内居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取得景区内居民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支持和对新产品的配合,并促进景区经营方和管理方同景区内居民的关系。

2、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漓江沿岸的景观虽然相互之间有差异,但是总体上绝大多数都属于喀斯特景观地貌。全程4个多小时的走马观花式游览,会使得产品的边际效应显现。旅游者对景观缺乏体验且因直观感受长时间雷同的景观而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需要对传

统的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系统论指出,系统的质是由其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结构决定的。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的结构性。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原有产品的内在结构,实现现有产品的优化升级,具体到漓江旅游产品,主要是改变现有产品两点一线、不间断、单向载客的产品现状。使现有的“线”状布局转为“带”状布局,突出景观的差异,将原本只能观看的静态漓江变作可观、可感、可参与体验的动态漓江。具体优化方案概括起来就是“分段、分船双向载客游”。

分段,就是依据不同的资源类型(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景观特色将83km地景区进行分割。开发出若干各具特色的景点,以可观、可感、可参与为主要特色,满足不同的需求人群,从而增强漓江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通过健全沿江设施,增加沿江旅游集散点,增加旅游活动项目等措施引导客人在沿江两岸行走、停留,分客流于各个景点段,在景区可进入性具备的情况下,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景区的周转率。

分船,漓江游的交通工具不应只局限于现有的轮船,其他的交通工具如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排,能使人产生刺激感的摩托艇等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利用。但需要在考虑航道安全以及相关江段的特色应在分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分。例如,在沿岸景观特色不突出,峡谷较开阔处采用轮船载客,而在峡谷较深幽的江段,则采用竹排这种鲜明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载客。虽然竹排的载客量有限,但有利于环保和凸显漓江幽静的美,而且竹筏吃水很浅,机动性很好,在枯水期可以弥补机动船容易搁浅的不足。

双向载客,目前漓江乘船游览主要是载客从桂林码头驶向阳朔码头,游船将游客输送至阳朔后空驶回桂林码头。单向载客固然有逆水阻力较大的因素,但在丰水期载客从阳朔至桂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游客而言,观赏到的风景还是那么多,所受的影响无外乎是讲解顺序颠倒过来,游览时间稍长而已,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若能实现双向载客,在丰水期,将至少节省1/3的运力,将大大降低机动船排放对景区空气的污染。

3、充分利用景区内的民风民俗资源,丰富产品类型。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条件对特定区域空间的文化形态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文化形态也各具特色。就漓江而言,景区内的农耕文化,与平原地区不一样,与工业化集聚的都市文化更是迥异。现有单一的产品模式主要是对自然山水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管景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不突出,但仍然具有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提及民俗旅游,人们往往想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旅游资源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多种途径,目前深受旅游者欢迎的《印象刘三姐》表演,是将民俗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给旅游者提供视听的体验享受。尽管沿江两岸目前缺乏非常突出的少数民族风情,但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漓江两岸的田园风情非常浓郁,农业社区文化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并不大,对追求“求新、求异”体验的外来旅游者而言,在当地人觉得很普通平常的生活习惯,都是游客游览途中体验的对象。

4、开发节庆旅游产品。漓江景区的一大特色是山水风景,通过节庆策划,可以将漓江景区的山水资源优势与文体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体验产品。针对漓江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举办不同主题的旅游节庆、体育活动、民族节庆,进一步深挖山水资源潜力,以节庆赛事的形式增加旅游者的体验途径。如可利用水质优良的条件开办游泳比赛;利用山水优势开展野外生存挑战赛等极富现代气息的赛事;综合山水及地方文化资源举办龙舟赛、灯火节等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节庆等。举办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其旅游产品形态,对于改变漓江单一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外部形象也有着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支持、互为条件的。具体实施上的突破口应放在游览方式的改变上,例如可开放竹筏游江、徒步游江等项目;从“分段”入手,在沿江一些条件成熟的江段,如杨堤进行新产品试点,取得进展后再进行推广。逐步增加有活力的新产品,促进漓江景区产品结构多元化和合理化,实现由线状布局向面状布局的转变。鉴于漓江景区在桂林市旅游业中的地位、体制方面条件及相关的利益群体等多方面原因,对其产品的创新改造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任何创新都必须在稳妥的、不影响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展。

上一篇:泰山城郊型农业发展浅析 下一篇:欧洲发展可再生能源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