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泥沙分析

时间:2022-05-11 07:46:11

漓江泥沙分析

摘要:漓江泥沙监测控制站是桂林水文站。本文通过对桂林水文站52年泥沙资料的分析,得知漓江泥沙含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70年代的的泥沙含量特别大,说明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减少对漓江泥沙含量的增多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漓江、含沙量、输沙量、增多、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桂林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同时还有“百里画廊”之称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和珍稀的自然遗产。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漓江流域产生了水源林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洪灾加剧、枯水期越来越长等一系列生态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漓江的旅游环境和桂林市的经济发展。

1自然地理概况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的老山界南侧。由北向南流经华江后与升坪河汇合称六洞河,至司门前与东西两支流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下游有灵渠、小溶江、甘棠江、桃花江汇入,为上下游两头窄,中间宽成掌状的多支流河系。至桂林水文站干流长105Km,集水面积为2762Km2。漓江流域地处广西东北部越城岭南麓。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m,是华南第一高峰。由于漓江源头地理位置较高,流域内有越城岭和海洋山两大山脉,由南向北延伸,纵横数十公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南海和孟加拉湾印度洋的暧湿气流经常入侵,受地形抬升后与南下冷空气遭遇、导致暴雨频繁。漓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匀。雨量集中于汛期3-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雨量的70%-85%。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2200mm,是广西暴雨中心之一。

2流域地形、土壤特性

漓江流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河床上游极陡,司门前以上河床平均坡降为36.4‰,大溶江至桂林河床平均坡降为0.94‰。由于漓江河床较陡,汇流时间短,一般只有7-14小时,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灾害性。 河床主要由砾石和沙砾组成,泥质少,两岸上部为粉砂质粘土。漓江上游为深山林区,中下游为丘陵区。土壤成份多为壤土、粘土及砂壤土,结构松散,在洪水期容易被雨水冲刷汇入漓江。

3泥沙分析

3.1泥沙的年内变化

漓江是雨源形河流,河川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漓江每年3-8月为丰水期,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80%,其中5-6月占40%左右;9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其径流量约占全年20%,而最枯的1月仅占全年径流的2%。漓江含沙量年内变化与径流量年内变化基本一致,丰水期(3—8月)含沙量大,其中5月份最大,枯水期含沙量小。

输沙量受径流量与含沙量影响,径流量相等时,含沙量越大,输沙量越大。漓江输沙量季节变化明显,年最大月输沙量出现在5月,占年输沙量的32%;连续最大2个月输沙量出现在5、6月,占年输沙量的59%;连续最大3个月输沙量出现在5-7月,占年输沙量的80%。个别年份受局部暴雨影响,输沙量相对集中。如1977年连续最大5月、6月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3.1%,主要是由于流域内局部大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因而造成输沙量年内变化加剧。

3.2 泥沙的年际变化

漓江含沙量年际变化与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受降雨强度、下垫面等因素综合影响,含沙量年际变化比径流量年际变化更加复杂。从图中看出,桂林站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1998年,而年最大含沙量出现在1977年。

漓江的输沙量年际变化与径流量、含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年输沙量出现在1977年,其次出现在1976年、1994年。70年代输沙量增加明显主要是受含沙量明显增大的影响。90年代年输沙量增大主要受径流量明显增大的影响。

据《兴安县水利志》记载:6月10日早2点至5点华江连续降雨274.7mm。从溶江镇白竹铺至华江乡高寨公路全程39公里,被冲毁21.5公里。这说明降雨是造成土壤侵蚀和搬运的主要动力。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土壤流失量有着密切关系,降雨量越大,强度越强,土壤流失的程度就越强。

3.4泥沙增多的原因分析

河道输沙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且十分复杂,但大致可分两方面:一、为水文特征方面:暴雨、径流、洪水是输送泥沙的动力,按重力理论水流的挟沙能力与水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例,丰水年径流量大,平均水流速度大、输沙量就偏大。反之,枯水年份径流量小、输沙量就会特别小。输沙量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若径流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输沙量的偏少偏大、主要取决暴雨洪水的时空分布状况;降水时间集中暴雨强度大、输沙量就偏大,降水时间分布均匀,暴雨强度小,输沙量就偏小,暴雨发生在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输沙量就偏大。暴雨发生在植被好水土流失少、输沙量就偏小。二、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面:滥伐森林、破坏植被、毁林开荒、陡坡耕作、河道开发整治、公路、铁路建设、直接向河道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统计分析桂林水文站各年代资料,2000年至2009年的输沙量、含沙量比60年代分别增加了5.4%、5.6%,径流量却减少3.1%。90年代输沙量、含沙量比80年代分别增加46.3%、15.6%,但径流量仅增加21.3%。90年代的径流量比60年代的增加19.5%,输沙量和含沙量却分别增加了112.7%、64.8%。80年代的径流量比60年代的减少1.5%,但输沙量和含沙量分别增加了45.4%、42.6%。不论其它年代的径流量偏大还是偏小,70年代的含沙量、输沙量都偏大且特别突出)。

分析造成70年代输沙量特别大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减少影响明显。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素,植被率低或是光山秃岭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1]。从五八年大炼钢铁到六、七十年代的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流域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截流能力降低,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当暴雨发生时,迅速大量产流形成山洪,土壤也随之大量流失。且70年代后,桂林市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往漓江排放。一时间,清澈的漓江水发黑、发臭,10多公里长的市区江面形成一半黑一半清的“鸳鸯江”。 1978年,《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要点》把桂林市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环境污染的20个城市之一。从桂林站的实测大断面比较看,1975年大断面淤积明显。因为桂林电厂1969年至1979年在桂林站的测流断面上游150米直接向漓江排放含煤灰量很大废水,低水期间煤灰在右岸河床堆积,严重时可堆积到起点距180米处。向漓江排放未经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增加漓江的含沙量和输沙量。

80年代初群众怕政策变,又在自己的承包林地里过度砍伐林木。森林是水之源,森林截留水量可达年降水量的20%~30%,截留的雨水蕴藏在土壤深层,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不断地向河槽补给地下水,因此可以改善环境气候,防止水土流失,达到增加水源目的。近三十年来漓江上游猫儿山、青狮潭、海洋山等三个自然保护区原始水源覆盖面积大大地缩小。据林业部门调查统计,从1959年森林蓄积量4.51×106m3到1989年森林蓄积量3.03×106m3,减少了33%。。

90年代后,漓江河道内的无序采沙造成河床崩塌,也是造成漓江含沙增加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漓江流域下游采砂指标得到控制,但上游地区仍有私人采砂工厂和周围居民滥采乱挖现象出现。这不仅影响漓江的自然流态,还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平衡。2000年后桂林市政府把桂林电厂等几十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迁、整、关,并加强城市污水净化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和加大控制直接向漓江排放污水力度,但漓江含沙量还是比60年代的大。

4结束语

影响流域产沙的因素很多,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保持水土主导因素[2]。目前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由于管理不善,仍有乱砍乱伐山林现象。而随着猫儿山下的林木加工企业不断增多,更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威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严禁乱砍滥伐,贯彻实施《森林法》。严格控制直接或间接向漓江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为漓江的旅游和桂林市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日新,广西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1997,10

[2] 张书农、华国祥,河流动力学,1985,8

作者简介:王芳芳,女,1973、11,壮族,广西平乐人。大专学历,199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现在广西水文水资源桂林分局桂林水文站从事水文监测及水文计算工作,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对生态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下一篇:房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