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日记两则

时间:2022-06-16 09:01:15

夏县日记两则

1986年,我应山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人――屈毓秀研究员的邀请,参加山西社科院重点课题《山西抗战文学史》的著作。屈毓秀是位有才学的女士,有魄力,有凝聚力。我当时是太原师专中文系副教授,这个课题写作组有5人,我们系被聘请的有两位,另一位是尤敏副教授,还有两位是山西省文化厅戏剧研究所的研究员石绍勋先生、文研所研究员郭文瑞女士。屈毓秀女士曾带我和尤敏女士(她们两位都生于1936年,现都在太原)到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料室找过不少资料,还采访过不少抗战在山西的文化名人,搜集了不少资料。她还组织我们4人(郭女士很少见)到山西夏县温泉疗养院,摆脱一切杂务,专心讨论、写作一段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终于出版了《山西抗战文学史》,全书35万字。该书1989年12月9日荣获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颁发的一等奖――“《山西抗战文学史》作品荣获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专著类’壹等奖”。此书后来又获山西出版奖、山西社科院奖。我以为,最辛苦、功劳最大的是文研所负责人、课题组组长、本书主编屈毓秀女士。

22年前夏县之行是难忘的。当年我即写一篇小散文记夏县温泉,《美哉,夏县温泉》(题目是编辑另起的,很醒目)发表在1986年8月23日山西日报2版。在中央电视台一次介绍夏县的节目中,我意外地看到有一个特写镜头,就是山西日报发表的标题,第一行“美哉,夏县温泉”,第二行作者“郑波光”。真是喜出望外。当年我在夏县,写了比较详细的日记,一篇记夏县的禹台及温泉疗养院;一篇记司马光墓。

(一)禹台

1986年4月7日 山西夏县

4月3日,我同尤敏乘车至运城,屈毓秀、石绍勋到车站接我们,我们一起乘坐夏县人大主任邢保新先生的苏式小汽车至夏县温泉疗养院二院主楼。邢主任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几天来,关于《山西抗战文学史》的著作,主要是集体研究,每个人对史的概念、史的重点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我心中也有些数了。

夏县是夏禹的故都,(补注:《汉语大词典》上卷1950页“夏”词条,“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夏县就是夏、商、周,夏的故都。)如今还有一个禹台的遗迹。这禹台又叫望夫台,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每日登台盼望。大禹治水之后,特在此筑一台,原称望夫台,后叫禹台,也叫禹王台。

禹王台在禹王镇郊外,一片平坦碧绿的麦田上,远远望去,有一土平台,我们的参观车到跟前停下,只见台下有些窑洞,原来有32台阶可上,现在台阶也毁了,我们只能望台兴叹,上不去。这是一个正方形土台,大约有100米见方,两三层楼高。领我们参观的夏县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们,这台原来有许多房舍,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侵占,成为控制游击队的关口,我抗日游击队“点”了它,将房子全烧毁,此处就成一个平台。现在看去,虽然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台,但仍能显出非凡的气势。成为远古的一个重要遗迹。放眼望去,隐约可辨25华里的外城,这里叫禹都,还有内城,城已毁,却留有土城墙的残基,其形若蛇,又叫蛇墙,据说内城原来还有金銮殿。

夏县的古代遗迹很多。夏县司马村,就是司马光的故乡,还有司马光墓。明天我们将去参观司马光墓。介子推是夏县裴介镇人,他不食周粟,背母去绵山,路过介休,在此休息,故名介休。介子推背母在此休息之谓也,此亦今天介休县县名的由来。夏县还有个西阴镇,传说是嫘祖的故乡,缫丝的创始人。嫘祖传说是黄帝的元妃,这又是更古远的传说了。据说,1926年美国一学者在夏县住半年,发现半个蚕茧化石,一个石梭化石,证明嫘祖在夏县是有根据的。夏县西阴的丝织品,在丝绸之路中最受欢迎,据说只要在丝织品上见“西阴”两字,价格马上可以定得很高。夏县真是中国古文化、古传说、古遗迹的宝库。

夏县30%平川,70%山地,这70%山地全都属于中条山脉。东南边与河南交界,中间是黄河隔开。今日我们步行到县人委,邢主任不在,田主任接待,他告诉我们中条山中部有两处还有原始森林,虽然保护,仍有砍伐者。东边有大理石,有蛋青、粉红、绿色,一套开采切割设备要一百多万,县穷没有钱,未能购取。夏县人口有27万,从县城看,比较穷,县政府相当简陋,一式青砖平房,其外观还不如沁县县城气派。(注:1963-1992我把人生最宝贵的中青年时代献给了山西,在沁县中学12年半,在太原师专16年。)

我们住的温泉疗养院二院,在县城以东5华里的瑶台峰南麓,春燕山下。这温泉是1974年南山大队钻井时发现的,温度48度,为高温温泉(42度以上称之)。我们住的这4天,每天洗一次,每次半小时,水温正适合洗澡。据介绍,此温泉可治多种疾病。

这春燕山上有很多五六米高的扁柏,山头上也种遍了一米左右的扁柏和其他杂树。昨日我们登山,山上种下的柏树绝大部分已成活,10年后将蔚然成林。目前看树还少,山从远处看还有些秃。夏县是全国绿化的先进县。疗养院边有一个大水池,中有长桥,立一座两层亭阁,亭中有一石碑,铭记“全国绿化先进县”这一荣耀。今日步行去县城,一路上看到有林木,有苗圃,空气新鲜干净,可与厦门鼓浪屿媲美:鼓浪屿有海的气息;这里有田野山林的气息,各有千秋。

二院是新落成的,我们是第一批顾客。这个院建得颇有气派,占地85亩。主楼雄踞于上,高大的会议室兼饭厅立于左侧,饭厅前有一果园,果园中有各种美丽的小鸟。有一种胸脯鲜红,绿色长尾的小鸟特别好看;还有一种胸脯淡红,尾如燕剪,鸣声极为婉转动听;还有一种鸟,其声从远处的柳叶间传来,啼声带有余韵,如金属然。院的右侧有一排平房,那就是温泉浴室。在院的正中,有一座八卦形建筑,疗养院方副院长告诉我们说,此建筑将建成接待室,如今只盖一层,准备今年建成。

院的正前方是院门,入院门后的一角是花园。花园分温室和露天两部分,园丁姓郑。园中有紫荆(成串成串的红花,又叫光杆红)、紫薇、牡丹、芍药、丁香、伊利莎白(月季花)等各种花卉;院中有穿天杨、冬青树、如贞、柏树、、柳树、榆树、桃树、杏树,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还有大片大片供观赏用的油菜花,这种黄色的油菜花,与浅淡透明的迎春花相映成趣。院内有许多钻洞的“小阁令”(山西当地叫法,类似小松鼠)。屈毓秀、石绍勋早来半个月,“小阁令”在院里到处跑,这两天压道机一压,“小阁令”都往别处逃了,少多了。院的前方,右角是花园,左角是医院,主要是骨科,推拿拉牵加温泉疗养。

这里的人说话很特殊,饭厅小灶端饭者,是一位保留天然风韵的当地农村姑娘,她长得清秀,脸上毫无矫作,一切显得那么自然纯真,但说话大多是单音词,如报饭,就说一个字:“今天什么饭?”答曰:“饺(她读‘交’)。”“中午什么饭?”“包!”不说“饺子、包子”,只说“饺!包!”单音字。像是原始初民,仓颉造字之初的简单表述。这种表达的简朴,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夏县历史的久远和保留远古文化的执着顽强。自然,也说明夏县社会长期的停滞不前,与外界接触太少,太封闭了。外地来人见此,不能不发问:“葛天氏之民欤?有巢氏之民欤?”

(二)司马光墓

1986年4月8日

今天参观司马光墓。上午8点10分司机小曹开小车接我们4人到县人委,邢主任请夏县文化局局长张文化同我们一道去司马光墓。很快,车过禹王镇司马村,就来到司马光墓。

这是一个陵园。由黑砖砌起一道围墙,墙壁用红色涂抹,显得古朴凝重而庄严。门外有一碑,写着:“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字写着“司马光祖”,落款为“1965年5月24日夏县人民政府立”。走进铁门,只见满院的柿子树。这是夏县最普通的果树,版画家力群,抗战时期的木刻多有表现。这种树,枝干古拙,与墓园肃穆的气氛暗合,使人不禁油然而发思古之幽情。

墓园有80亩之大(据说原有百余亩),现圈的80亩分三部分:坟祠,墓地,禅堂(佛庙)。进门正中为坟祠,坟祠乃历代官员以及子孙祭墓后的休息室。最初是宋代建筑,后来为金代建筑。直到“”,此祠被学校占用,房屋被拆来做学生课桌。现在要重新修复,却无金代建筑图纸资料,只好用明代建筑式样修复。我们参观时,主体木结构已经完工,为省钱,砖瓦是按原样自己烧制,房屋尚未彩绘。

屋内侧墙上,砌有5块宋哲宗命苏轼撰写的神道碑。这神道碑埋在坟前一棵杏树下,金代皇统九年被王庭直发掘出来,其时正面已磨平,字迹不清,又找到苏轼写的原稿,请石工重刻。故此碑又叫杏花碑。与此碑紧邻,有另一石碑镶在墙上,是王安石为司马光叔父撰写的碑文,从碑文中知道,司马光是安邑人,魏国将安邑分出夏县,司马光就属夏县人。文中还写了司马光的家族谱系。

进门的左侧,占半个墓园之大的范围,就是墓地。墓地有大土堆多座,据墓地负责人兼研究者(一位从四川回来的)说,这里很复杂,先人为防盗墓,布下许多疑阵,以至目前难以辨认。靠里有几块石碑,其中最珍贵的有一鱼子碑,用鱼子石刻字。此字系司马光亲书,行书,字骨――瘦而刚,可惜经历代风雨,剥落毁损较大,露出密密麻麻的鱼子状,这种石头前所未见。管理人员说,准备盖一亭子专门保护。另有几块石碑,字也很好。此处杂草丛生,有一条小路,前段两旁两排石羊、石虎,较小,但显得古拙,是宋代石雕。里边两旁还有石羊、石虎和石人,有些石人的头“”中被红卫兵敲掉了,本来还有一巨大的石桌,是祭祀摆供品用的,也被弄得踪迹全无,只留一个坑,长着凄凄野草。再往里就是三座大土堆,正中一座靠里,两侧两座靠前。土堆上全是野草枯茎,却极鲜明地插着此地独有的红、绿、白、黄三角旗,这是司马氏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4代孙为祖先上坟,这两天正是清明节。这三座坟,可能是司马光及其父司马谈、其子司马康的坟,目前还没有定论。此处坟地比较齐整,其它还有一些土堆、石碑就显得零散了,都分散在柿子林里。人们估计,司马光墓里可能只有一部《资治通鉴》,而无尸骨。

在坟地的另一侧,是禅堂,也就是佛庙。这佛庙的正殿显出了年代的久远,雕梁画栋早已褪色剥落,但巨大的木柱和较高的匾额还显出一定的气派,上书“别有天地”4个大字,有别于一般佛寺的“大雄宝殿”4个字。庙基是宋代的,庙是司马光盖的。当时为了给司马氏看祖坟,有一班和尚终日念经,为其先人超度。司马光死后,也就为他自己和祖先及后代死去的子孙看坟了。

参观庙之后,负责人引我们到一个有些脏、旧,很不起眼的房间,这里却放着极为珍贵的司马光青石线刻的像,这像刻得很精致,据说是司马光的真容。上有司马光“公自题写真”一首七绝:

黄面霜须细瘦身

从来未识漫相亲

居然不肯市朝住

骨相天生林野人

此诗不仅是司马光形象、志趣的写照,而且是其人格的缩影。上还刻着“宋涑水司马文正公像”字样。此碑为其第二十七代孙司马褒时埋在地下,1982年献出。

在坟地围墙外侧前方有一高亭,亭内有一硕大无朋的司马光神道碑。这碑亭外写着“圣世山斗”4字,亭内石碑的碑额是宋哲宗亲笔写的“忠靖粹德之碑”6个篆字。碑身高达8.3米,宽1.7米,厚0.45米,碑下有一大石龟。除碑额是宋代原件,碑身、石龟都是明代嘉靖年间按原件重制的。

司马光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作出大贡献的人,历代都重视保护司马光的坟墓,乃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文化名人的珍重,这是我们祖先重视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从1965年起,政府已重视司马光墓的保护,粉碎“”后,特别近几年来,国家对历史文物更加重视,已拨专款修复。不久后,全国将在夏县召开司马光学术讨论会,司马光墓的修复正在更加紧张地进行。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

以上是22年前我在山西工作时,到夏县参观的记录。我离开山西回故乡福建已16个年头。22年来,夏县一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文化宝库,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责编 牛伟)

上一篇:测绘兵轶趣八则 下一篇:建国初期的仪仗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