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浇灌职中生阅读兴趣之园

时间:2022-06-16 08:35:50

源头活水浇灌职中生阅读兴趣之园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从职业学校学生来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来看,职中生较之普高生素质相对较低,有很大部分学生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索然。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好,因而信心不足,严重影响知识的迁移;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不太认真,上课“走神儿”。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寻觅“源头活水”,注重对职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职中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77-02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职教新大纲关于阅读模块的要求是: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为此,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增添一个特殊项目——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方。课前五分钟,指的是上课铃响后讲课前的五分钟。研究结果表明,这五分钟学生精力最集中。每接一个新班,笔者都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我们都羡慕那些口才好的人,辩论场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大学生,外交场合智慧超人、反应机敏的外交官,电视节目主持人侃侃而谈的风采……让我们佩服不已,我们也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有口才,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以后我们每节语文课都要首先进行这个节目——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分阶梯性三个阶段。

1.打好腹稿,轮流自我介绍。要求: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表情自然,用典型的事例揭示出自己的主要性格特点。每节课按学号安排一位同学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五分钟左右)“说”给大家听,然后让其他同学评定。

2.广泛阅读,轮流传递信息。要求:在网上或课外找材料,内容积极健康,悟出所选材料的含义和教育意义,与大家共分享,(可以不脱稿)名人名言,名人轶事,诗词欣赏,世界奇闻,先进事迹,创业故事等均可,形式同第一阶段。

3.观察思考,轮流发表见解。针对新闻广播、报刊杂志、生活琐事、身边的人和事,谈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主张。比如“小故事,大道理,欢迎老师和同学倾听。”形式如前两阶段。实践证明,这个以“说”为突破口的五分钟讲演活动,硕果累累,职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所提高:锻炼了学生发言的胆量,听力训练贯穿始终,说话能力迅速提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地实现了情感目标。

二、选准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

职高语文课文,除诗歌外,大多数篇幅较长。而职高学生基础相对差,对于感知课文内容感到很困难。每接触一篇新课文,觉得课文又长又散,常常是束手无策。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针对不同的文体,选好每篇课文的指导切入点。小说单元,切入点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散文单元的切入点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或时间线索;说明文的切入点是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切入点是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如教学指导阅读《荷花淀》一文时,笔者在让学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教师打出的“小说的三要素”阅读提纲,阅读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复述,再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歼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2.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人物: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妇女,(“群像”),就此分析人物形象。因为这篇小说是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在这一步非常关键。

三、课中听读反复朗读,感受作品美的教育

职高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精美佳作,文采华章。那美不胜收的意境,活灵活现的修辞,充满个性的人物语言等,都给人美的享受,如《乡愁》、《再别康桥》、《荷花淀》等。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听读训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加上课堂上教师高水平的范读,适时的引导,有时配以舒缓或者激昂的音乐,使学生们感受到名篇之美。每个人的感悟不同,朗诵时的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因而,这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亮点,也是口语交际中情感表达的训练。于是,“有感情”地朗诵成为训练的一个重点。课堂上,笔者多给学生上台朗诵的机会。有一次快下课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几次都错过了朗读的机会,可不可以让我现在上讲台朗诵啊?”他的话逗得全班同学大笑,虽然,他朗诵的水平算不上好,但看他在台上严肃认真的朗诵,着实让人感动。还有一位语文成绩较差的女生在作业里偷偷写到:“老师,我以前不喜欢语文,我从来没想到语文课里竟然有徐志摩诗这样美的东西,真的很美。我也说不出好在哪里,但是以后我会努力学的。”笔者深深感到,引导学生开口参与,积极体验,反复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情景训练强化阅读,课本剧走进课堂

课堂上设计各种情景,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文情景剧。例如:教学《项链》时,安排如下两个情景剧:A.玛蒂尔德在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处“借项链”的情景,此时玛蒂尔德年轻漂亮,风度翩翩;B.结尾时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与朋友(佛莱思节夫人)不期而遇的情景,此时的玛蒂尔德苍老憔悴,以至于朋友都认不出她了。让学生分别扮演各角色,用语言和动作再现课本内容,在讲台上演练。两组情景剧对比,使学生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心态、爱慕虚荣的结果和付出的代价,了解得淋漓尽致,对课文内容和小说的主题也能够准确把握,比教师口干舌燥泛泛地讲、泛泛地分析人物形象好得多。阅读教学因此而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当情景剧演完同学们都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有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全班同学评价哪个小组饰演的形象生动,更接近课本内容,符合人物的特点,然后评出优胜组。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不敢参与到急于尝试,甚至抢着进行比赛。于是,课堂就成了学生的实习基地。如课文《警察与赞美诗》、《雷雨》、《沙家浜》等也很适合编排课本剧。教师刚说出口,学生就毛遂自荐,课下排练,上课时正常上演(当然,教师要精心组织,防止秩序紊乱)。笔者和学生经常笑称课文就是“剧本”,作者就是“编剧”,班级就是“剧组”,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因此,情景剧排练的过程,就是阅读和感知课文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职中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五、电教手段综合运用,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为了克服职中生上课“走神儿”、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缺点,更有效地阅读课文,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运用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教育传媒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避免干瘪的说教。职高课本中有许多篇目,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学《长城远眺》一文,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前提下,从网上搜集长城各方面图片,再把我自己登临长城时的录像,运用超级链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拓展,牢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接受大量信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都江堰》一文时,用在网上搜集的5·12大地震中都江堰水利枢纽的相关信息引入课文,搜集都江堰所有网上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配合课文讲读,使学生急于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现在的作用,钦佩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高尚人格;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雷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沙家浜》等课文时,运用影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教学,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大量信息,感知有关内容。又如:在讲知识短文《描写》时,让学生在网上、图书馆中查阅大量有关各种描写的知识或描写片断,搜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运用本地相关资料如“美丽迁安”图片集锦、本校实习场照片集锦和录像片断,师生共同交流,再结合所讲内容进行练笔,使描写知识系统化,学生乐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摒弃了知识短文教学的干瘪无味的局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中语文阅读这块园地,需用源头活水来浇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职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教改新路,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根据职中生特点,因“生”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地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职中生兴趣的乐园。

上一篇:骨髓活检与涂片同步观察对诊断血液病探析 下一篇:硝普钠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