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 从概念到落地的探索

时间:2022-06-16 02:14:07

移动支付 从概念到落地的探索

余额宝上线几个月,关于它的议论仍然没有平息,但无论褒贬,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行业各方还在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争论不休时,支付宝创造了也许是第一个可以将普通百姓与互联网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品,让互联网金融落了地——落在了成千上万的支付宝用户头上。正是通过余额宝,“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从这个角度讲,与小微贷款相比,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更加密切的产品将在互联网金融推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移动支付在近一段时间异常火爆。和年初还只有少数行业巨头在小心翼翼地试水不同,不仅最初的试水者已经全面发力,原先观望的同行也都争先恐后地跳了进去,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各种非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大举进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移动支付”的舞台已经变得异常拥挤了。

各出绝招 纷至沓来

移动支付的推广,目前以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钱包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为代表,涵盖了远、近场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

手机钱包方面,中国移动无疑是目前移动支付领域中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其移动支付布局以NFC为主。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移动先后与多家银行以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等企业合作,推出了“手机钱包”。今年7月正式落户京城的“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更是让移动支付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方面,近期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腾讯在微信5.0版本中加入了支付功能,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打通了微信端的支付渠道。目前,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包括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移动应用支付等。尽管目前微信支付还难以与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匹敌,对整个移动支付的市场影响不大,但结合微信服务号(近期招商银行已推出“微信银行”),考虑到微信的数亿用户和堪称“逆天”的“扫一扫”功能,未来的前景不可小视。

另一家拥有庞大用户资源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先于微信其“微博钱包”移动客户端,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客户端功能目前覆盖了付款、存取款、转账、缴费、充值等功能,未来还将实现银行快捷支付、刷卡、NFC支付、信用卡还款、交通罚款以及电影票购买等。

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微博支付,推出后都会被拿来与支付宝做比较,足见支付宝仍然是目前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近期支付宝将推出新业务“信用支付”,以完善支付体验,但人们更愿意将此举与信用卡业务建立联系。

此外,作为POS端的变种,移动刷卡器设备的推出完善了磁条银行卡的收单场景。以中国银联为例,除了与中国移动、银行合作推出NFC手机支付平台外,银联还联合京东于7月推出手机刷卡器产品“卡乐付”,从而完成了在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大移动支付领域的布局。此外,银联还先后与其他电商合作抢夺移动端用户。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1号店等电商在近期接连与银联合作推出赠送话费、礼品卡、代金券、返还现金等形式促销活动,激励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完成交易并使用银联在线支付。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代表的商业银行,除了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外,努力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据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助理总经理董俊峰介绍,目前银行也在快速推出P2P手机支付产品和“摇一摇汇款”等产品。中国银行近期全新推广的“手机取现”产品更是面向广大农村和县域市场,推出了门槛较低的基于手机号汇款和提现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眼球。

7月初,新华社与银联、银行、保险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推出了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移动支付服务,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可以预见,更多行业加入移动支付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难免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对此,董俊峰表示:“种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不同技术门类、不同收单场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盈利模式的有益创新尝试,目前很难说哪一种完胜。但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讲,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模式,很显然占有了绝对优势。而NFC近场支付只占很小的交易规模。所以,对服务提供方来说,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说,是提供不同的选择,但没有完美。

如此多的行业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看重的是其中的高额利润。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众所周知,对其他行业的诱惑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金融领域,新兴产业可以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可以起死回生甚至焕发青春,邮政储蓄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困难重重 亟待整合

家家都想做支付,移动支付的舞台好不热闹。然而进入容易,并不意味大家都能轻轻松松从中获利。宏观来看,目前移动支付在整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支付闭环的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目前的移动支付终端受制于技术水平,或成本过高,或支付体验不够理想,难以被广大用户接受,从而不利于培养其使用习惯。

以手机支付为例,NFC支付需要将NFC模块植入手机,尽管模块成本也许只有几十元,但对于利润空间本来已经很低的低端手机而言,仍然过高。这就导致目前市场上的NFC手机大多为世界著名厂商的高端甚至旗舰手机,消费者想要体验就只能花高价买这类手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的推广,支付终端的高昂成本要由消费者来担负,这一点的确难以令用户接受。而另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手机支付,虽然成本低廉,但以目前技术,无法解决设备天线集成化的问题,打开手机后盖就能看到设备天线,换电池时一不小心就会把天线弄折,用户的体验可想而知。尽管小米已经推出了具有NFC功能的低价手机小米2A,但要从整体上降低NFC手机成本尚需时日,而基于其他技术的手机支付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其次,用户最担心的仍然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手机安全不容乐观。据网秦的《2013年上半年网秦全球手机安全报告》显示,网秦“云安全”监测平台2013年上半年查杀到手机恶意软件达51084款,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189%;2013年上半年感染手机2102万部,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63.8%。2013年上半年手机恶意软件感染设备数量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整体有所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地区以31.71%的感染比例位居首位。同时,手机丢失、被盗之后如何保证包括银行卡信息在内的资料不被泄露,也是用户关心的问题。尽管相关行业在手机挂失技术方面已经作出很大努力,但据业内信息安全人士介绍,目前的技术仍然存在漏洞。

最后,利益分配困难重重。尽管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热情满满,但移动支付能否成功推行,还要取决于各行各业的态度。产业链长是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目前国外在移动支付推广较好的是日韩两国:在日本,由于运营商的实力极强,从而得以主导整条产业链;而韩国的金融、互联网环境也相对简单。中国不具备相似的条件,一方面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众多,另一方面,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尚无主导产业链的实力,却又都想得到主导权,而下游的公交公司等企业,也相对保守且强势,这就给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如董俊峰所言:“NFC的商业链条太长,尽管标准出来了,但是从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到芯片厂商、手机制造商、商户,再到终端消费者,这个生态环境的打造,非一日之功。韩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NFC市场,但经验无法简单复制,因为是完全不同的格局。”

在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成本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中国移动在推出“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时就已表示,到今年年底,支持NFC支付的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将增加到20余种,价格覆盖高、中、低端。安全方面的问题相信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投入逐渐得到解决。事实上,“移动支付安全性低于传统支付”也许只是一个错觉。有调查显示:用户丢失钱包的反应时间为约30分钟,丢失银行卡则可能要1小时以上;但丢失手机的平均反应时间是6分钟。丢失手机的反应时间如此之短,原因就在于信息时代用户是离不开手机的。以中国电信“翼支付”为例,由于打通了支付系统与各省营业厅系统的信息渠道,用户丢失手机后只需前往营业厅注销或挂失手机,即可马上锁定账户,等找回手机之后才可以解挂,用户也可以拨打电信或翼支付的客服电话挂失。这是手机移动支付在安全性上的重要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最难解决的仍是整合问题,如果将目标定为全面推行移动支付,则最终由政府出面协调的可能性较大。

缺乏场景 囿于线下

除去整个移动支付产业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外,是否拥有自己的支付场景,对每个企业而言也极其重要。

支付能力的提供并不困难,但业务的开展与支付场景关系密切,例如支付宝依托淘宝与天猫、财付通或微信依托腾讯等,各运营商推出的移动支付也首先从自身原有业务的支付做起。近期,阿里巴巴切断了微信与淘宝、京东商城屏蔽支付宝等一系列事件说明,各家不希望将自己的平台向其他第三方支付应用开放。而在非消费领域如基金理财产品投资等,支付宝等巨头也早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余额宝的推出就是明证。对于缺乏线上支付场景的企业而言,目前只有将目光投向线下,例如已经实现应用落地的公交系统和超市、餐厅等线下商户。

主导之争 格局未定

尽管移动支付仍存在种种问题,但其在未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流支付方式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于今年6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较去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44%;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452亿,高于去年的2.008亿。Gartner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我们预期2012至2017年间,全球移动交易量和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7210亿美元,拥有4.50亿移动支付用户。”中国支付清算协会6月30日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则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为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为1811.94亿元。相关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可以说,相关行业对移动支付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力图通过抢先发力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乃至主导地位。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都曾经尝试绕开其他行业“单干”,例如,2011年银联曾试图直接与手机终端厂商的合作以绕开运营商,独自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银行也曾试图绕开运营商直接与手机厂商合作,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让行业巨头们放弃夺取移动支付主导权的努力。就在记者发稿前不久,支付宝官方的一则“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机业务”的消息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尽管支付宝方面拒绝做出进一步解释,但行业普遍猜测,此举与近期中国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这一事件也为未来移动支付格局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目前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主要行业中,银联凭借在传统银行卡支付领域的地位,寄希望于通过推广移动刷卡产品赢得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权。运营商则凭借其与SIM卡生产商的密切关系,利用手机支付确定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地位。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控制了至关重要的支付场景,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者将在上述二者中产生,但目前还很难判断最终哪一方将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导权。

和银联、运营商相比,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地位并不强势。多数银行为此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战略:既加入银联的平台,又与运营商合作推手机支付产品,同时继续巩固和支付宝等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大力探索微信、微博支付。谈到未来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董俊峰表示:“快捷支付从PC端向手机端的迁移,使第三方支付占据了手机购物支付的先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除了在产品的竞争、角逐之外,未来在客户偏好信息和客户支付行为的数据挖掘方面,双方有潜在的合作空间。应对移动支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银行应拥抱变化,积极尝试。在移动支付格局各方中,扮演好银行应该承担的角色。在支付结算以及由支付结算延伸出的投资理财、小微信贷等金融服务方面,强化自己的基因和专业优势,嵌入移动社交、游戏、购物等公众平台,提供上述差异化的产品。”

而对政府部门来说,为促进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应加强对其监管(央行新《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虽然将线上支付纳入了监管体系,但未明确提及移动支付);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和打击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出面对产业链上各方利益进行协调,促进相关商业模式的形成。

上一篇:突破“转型陷阱”:提升预算的建构力 下一篇:外汇占款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