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6-16 01:22:41

以“微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

摘 要:通过“微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使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幼儿获得的发展:以生活为源泉――在积极的“微主题”活动中收获乐趣;以兴趣为抓手――在真实情境中萌发创造主动性;以个性为原则――在承认差异中张扬个性。

关键词:微主题;生活;兴趣

“微主题”是借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而开展的一种探索,是一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孩子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在“微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就以“微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幼儿获得的发展。

一、以生活为源泉――在积极的“微主题”活动中收获乐趣

陶行知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微主题”开发与实施活动中,我们紧紧地追随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种种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并抓住时机适时开展活动加以引导,让幼儿在生活经验中发现活动的乐趣,在生活游戏中获得发展。例如,在微主题《稻之趣》活动开展中,小班社会活动《白白的米饭哪里来》需要幼儿理解稻子从成熟到变成米饭需要7个步骤。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能一下子理解这些过程,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而生活在镇上的幼儿虽然老师通过图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稻子成熟的过程,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于是我们在活动过后带幼儿走入大自然,让村里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秋游,通过同伴的介绍等方式逐步让幼儿认识这一过程。例如,我们本学期在开展微主题《立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先通过家校通和调查表了解幼儿和家长对立夏这个传统节日的看法、兴趣等,然后在立夏这一天有序地带领幼儿去乡下采蚕豆,让幼儿一起剥豆子,再到野外,老师帮忙用砖头搭简易烧火灶头,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去小树林捡树枝,再和幼儿一起烧蚕豆野火饭,最后是品尝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豆饭,在活动结束回园的路上他们还在不停地说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想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生活游戏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参与、快乐体验的状态。他们有的有过在家与亲人一起烧野火饭的经历,有的是第一次参加与同伴一起的立夏活动,他们更多的收获是一份活动的乐趣。

二、以兴趣为抓手――在真实情境中萌发创造主动性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探究的欲望。我们的微主题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幼儿体验现实生活或某些角色生活,通过身临其境、情景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幼儿的自然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获取相关知识。

上学期幼儿在秋游活动中看到金灿灿的稻田和已经收割的稻草,并在稻草堆里玩游戏,然后对稻产生浓浓的兴趣,由此我们设计了《稻之趣》微主题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稻谷和稻草等材料,在不同年龄段开展各领域活动,在小班开展“稻草乐”亲子制作活动,中班开展“运粮忙”亲子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有一位中班幼儿玩自己带来的稻草,然后用彩色的绳子放直,把稻草剪成长短一样的一小段一小段,再粘贴在绳子上,然后戴在头上脖子上变成项链,大家对她的这个发明激动不已。于是我们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尝试用稻谷、稻子、稻草等自己发明创作,他们又想出用稻谷染色、稻草编尾巴等活动。这样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在区域这个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既捉住了幼儿的兴趣所在,又能使幼儿在真实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激发创造的潜能。我们通过微主题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活动中不仅获得稻子的相关知识,更在其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乡土的情怀。

三、以个性为原则――在承认差异中张扬个性

我们的微主题活动能通过小组活动、亲子活动、区角游戏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还能根据每个幼儿的特长,进行强弱组合,让那些弱能力幼儿在强能力幼儿的带动和帮助下有所提高和进步。比如,在微主题活动《二月二、三月三》中,我们以家庭活动形式为主,没有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植树活动也以家庭种植、幼儿园亲子植树、班级种植等多种形式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因为他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周围一切事物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只有俯下身来,聆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幼儿的个性,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的教师才是最富有远见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无畏无忌、无私无虑的个性品格得以发展。

在微主题活动开展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没有不变的计划,也没有固定的轨道,因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存在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中,也存在于幼儿与教师的不断互动中。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了解儿童、倾听儿童,敏感地从中发现契机,引发有价值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秀玲.幼儿社会学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03-02.

作者简介:谈英,女,本科,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上一篇:对小学生实施孝心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下一篇:孩子,你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