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攻击性幼儿健康成长

时间:2022-07-20 09:05:22

让攻击性幼儿健康成长

摘 要:幼儿攻击一直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幼儿攻击的产生,除了先天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受到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明确了解导致幼儿攻击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矫正这一不良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家园共育;转移注意力

问题一:针对遭遇家庭离异的攻击性幼儿怎样改变其行为

个案观察记录:

2011年10月6日在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办家家》故事的角色进行表演。徐青(化名)小朋友在第二组,他拿了一个奶奶的头饰跑到另一组说:“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奶奶。”这时候他发现郑和明(化名)小朋友手里有一个爸爸的头饰。徐青说:“不许你当爸爸,爸爸是坏蛋。”郑和明不同意,于是徐青猛地上前要从郑和明手中抢回头饰,郑和明不给他,徐青便用力一推,郑和明就摔倒在地上。下课后,老师将徐青单独留下询问上课时发生的事,徐青什么都不说,只是低头玩手指并哭了起来。

家园互动(家长反映徐青在家表现):

通过与徐青奶奶的交谈,我了解到徐青奶奶经常会对他灌输徐青有个“坏爸爸”,“他不要徐青”之类的思想。有时候,徐青在家里哭闹让爷爷奶奶心烦或做事不顺从他们心意的时候,便会挨打。

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情况,我发现徐青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在妈妈离开自己的日子里一直由奶奶照顾,但奶奶经常会给他灌输类似“爸爸不要你”之类的负面思想,这使得徐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些许心理阴影。同时,在爷爷奶奶的照顾过程中,当老人觉得徐青表现不好时难免会实施暴力手段。使徐青幼小的内心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甚至直接导致攻击他人的行为产生。

2012年1月份,徐青母亲回来,徐青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经常会和老师说些悄悄话,这让我感觉到纠正徐青攻击的契机到了。

纠正方法及过程:

首先,在家里母亲一定要做一个好榜样,以达到对徐青的正确引导。我建议徐青的母亲在家里设置一个“巧手坊”,提供彩笔以及各种结构的耐用拼插玩具,并提醒徐青母亲在感觉到徐青的脾气暴躁时,可以运用注意力转移法,让徐青在绘画活动中稳定情绪。

其次,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加强对徐青的关注,让徐青知道老师在关心他。

当徐青上课大喊大叫、到处走动或逗弄其他幼儿扰乱课堂时,我会摸摸他的头,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我看见你了,要注意哦!”这样在不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又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事后,再单独与徐青交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并告诉他这样做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家庭溺爱型的攻击性幼儿该如何与同龄人相处

个案观察记录:

2011年11月17日,美工活动时徐修秦(化名)和莎莎(化名)正在画画,徐修秦缺一支蓝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便伸手就要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蜡笔。”莎莎不肯给他,徐修秦气得拿起蜡笔就在莎莎的画上乱画;看见莎莎向老师告状后,又把莎莎的蜡笔全都扔到了地上,当莎莎回来后还用脚去踢莎莎。在收画本时,徐修秦突然大声尖叫,引得其他孩子和他一起大叫。事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叫时,他一脸的委屈,什么都不说;老师走后,却又开始在教室里尖叫。

家园互动(家长反映徐修秦在家表现):

据徐修秦的爸爸反映,徐修秦在家特别喜欢看铠甲勇士之类的动画片,有时着迷得饭都不吃。对此,我吸取了徐青案例的经验,首先与徐修秦的爸爸进行沟通。我们开始一起讨论如何纠正徐修秦的攻击行为。

纠正方法及过程:

首先加强徐修秦的情感体验。纠正幼儿攻击时只靠讲道理,在情感上是不能触动幼儿的,也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徐修秦又开始打人时,需要让他自身也体验到这种疼的滋味,当然不是动手打他,而是通过让其回忆摔倒时的疼痛来体验别人的痛苦。再如,当孩子玩玩具时,我会对徐修秦说道,看到别人玩的时候,如果你想玩,可以和其他孩子商量。

其次,在游戏中培养徐修秦的自制力。徐修秦喜欢做游戏,但常常会因为过于兴奋而伴有破坏性、攻击的出现。因此,我安排徐修秦在游戏中担当“重任”,比如,每次活动先让他操作,给他多多发言的机会;户外活动时,徐修秦喜欢冲跑在最前面,我就在角色游戏中让他扮演老师、组长的角色,以便让他从中学会约束自己,遵守游戏规则。

通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训练,徐修秦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他不仅变得爱画画,而且画得特别好,经常获得小红花;徐修秦妈妈也反映徐修秦在家时,能够经常帮助她干活。做事情时也有耐心了,虽然偶尔还会发脾气、摔东西、撕纸,但已经很少出现了。

徐修秦在纠正错误后,已经能与小伙伴们友好地玩耍,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小伙伴们对徐修秦也很认可,经常推荐他当组长,这也不断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因此,我相信只要继续实施家园配合活动,根据幼儿攻击行为适时、适当、适宜的调整教育方法,做到家园统一理念、统一目标、统一方法,攻击性幼儿肯定会转变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全面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1.

[2]蒋俊梅.儿童攻击的影响因素及纠正[M].教育探索,2008(08).

[3]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性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上一篇: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下一篇:别样“阅读”,读出别样“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