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架起了我与她真诚沟通的桥梁

时间:2022-06-15 10:47:34

《城南旧事》:架起了我与她真诚沟通的桥梁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与学生一起翻阅《城南旧事》,去探寻林海音心中的那个老北京,走进那一片斜阳古道,城南落花。

曾有那么一个午后,与学生畅聊《城南旧事》。他们最喜欢的人物无疑是那个具有真善美的小英子。当然,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小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也是他们的“聊资”。一个一个的片段,一一道来,与同伴们快乐地分享着他们读书的成果。

也曾有那么一个女孩,悄然地一抬头,让我发现了她眼角的泪水。在众生如此喜悦地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而侃侃而谈时,她却悄然落泪,不停地用那双稚嫩的小手抹拭泪水。班里学生都有这本书,她应该也看过,不会是因为没看这本书没法交流而哭泣。这泪落得如此不和谐,让人不明所以,她的这一举动,让我再次关注她。

几次靠近――她总是只言片语

班内的孩子们与她不熟悉,她和我一样,刚进班不久。她学习态度认真,成绩很不错,每一次批她的作业都是美的享受。她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教室里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与班里的孩子们也交流甚少,也极少看到她的笑容,总是沉着一张脸,感觉原本黑黑的皮肤显得更黑了。每每关注她,总觉得她身上有种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与周围的学生格格不入,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最初的日子里,我以为是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教师、陌生的学生,她没能适应,所以表现得如此。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她仍如此。周边的几个孩子,也纷纷向我吐槽:“老师,为什么我们与她聊天,她总不理我们呢?”“她铅笔没带,我借她也不要。”“我不懂的题目,我问她,她理也不理我,不肯教我。”……其实,我也曾多次“嘘寒问暖”,试图走进她的刃氖澜纾了解她整天闷闷不乐的原因,试图释放她的悲伤,希望她能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欢声笑语。可是,每一次找她聊天,她都是只言片语,不愿多说,一脸的戒备,根本不信任我。每一次我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的关心她全然不放在眼里。从她的言行中,我也觉得这个女孩心里一定有事藏着。

聊“小英子”的经历――她放声大哭

这次乘着《城南旧事》的阅读活动,我又将她叫进了办公室。我知道,之前所有的“嘘寒问暖”式的开场白都是无效的,她肯定也会用简短的字词来应付我。于是,想着还是和她先聊聊《城南旧事》和小英子。“你喜欢这本书吗?”我问道。“喜欢。”她怯怯地答道。我再次问道:“那你喜欢小英子吗?”“喜欢。”答得如此干脆,又仅是两个字,不愿再多说一个。无奈,我只得自己先聊起来:“我也挺喜欢这个小女孩的,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又善良的女孩,愿意去帮助别人。小时候的她,非常幸福……”“我觉得她很可怜!”她抬起头来,一双眼睛盯着我,竟然打断了我的话。我甚是纳闷,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不是总不愿意与我多讲的吗?难道与她聊这本书真的管用?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她又继续说道:“她本来很幸福,回到家,有爸爸的严格监督;做错事情时,爸爸既会狠狠地批评他,又会将她的花皮袄送到教室。可是,她小学没毕业,爸爸就离开人世了。她还等着爸爸能听到她的演讲,可是她没等到。到最后连爸爸的花儿也落了,她真的很可怜……”说着,说着,她的眼眶润湿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看着眼前的她,我很诧异,一直沉默寡言的她此时却能说这么多,她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对书中的内容如此熟悉!我试图宽慰道:“是的,从这方面说,她的确很可怜,但是她还有其他的亲人,会关心她……”“可是,离开最最亲的人,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爸妈离婚了,爸爸不要我了,就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爸爸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妈妈整天在家里哭,一直不让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她哭得更大声了。

我震惊了,这就是她多愁善感的原因!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这么稚嫩,就要忍受这样的痛苦,且要将自己的心事藏得如此之深。注视着眼前的她,我似乎已经慌乱了,只知道此时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由着她将之前的压抑在小英子的感染下统统发泄出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谈“小英子”的坚强――她平静了

与此同时,我脑海中也在搜索着该如何安慰这个痛苦的女孩儿。忽然,想到了《城南旧事》的结尾:“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生中最关爱自己的父亲,因病离去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人生之痛,可英子就在那一刻感觉到自己在离别中长大了。她觉得自己应该主动承担起大人的责任了。她是懂事的,她亦是坚强的。此时眼前的小女孩,也需要坚强,小英子就是她的榜样。

待她平静下来以后,我就和她聊起了《城南旧事》的结尾:“你知道故事的结尾怎么写的吗?”“我记得,她走到院子里的夹竹桃下,然后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她觉得自己在那一刻长大了。”她马上答道。如此熟悉故事结尾,足见她对《城南旧事》的喜爱。于是我又告诉她,她比小英子幸福,因为她的爸爸只是离开了她,但是并没有像小英子的爸爸那样永远离开;而小英子从小要面对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个无可奈何地从身边离开,最后到自己至亲的爸爸,可小英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了……“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我们需要坚强,我们需要像小英子那样勇敢。小英子在经历了这痛苦的事情后,她就开始成熟起来了。你的生活暂时遇到了困难,我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静静地低着头,听完我的“唠叨”。所有的肺腑之言,我只希望她能如小英子般坚强,快快乐乐地与同伴们生活在一起,度过她最美丽的童年。一次谈话,不可能让她刹那间走出阴霾。但就是因为这一次的谈话,她开始信任我了,不再是以前的满脸戒备。之后的日子,我和她的交流慢慢地多起来了。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她聊天,比如“早饭吃了什么”“最近看了些什么书”等等细碎的问题,她也不再是只言片语,有时聊到她感兴趣的,她还能侃侃而谈。

与她妈妈沟通――携手找回属于她的快乐

当然,靠我的单方面引导,肯定是不行的,要从父母离婚的阴霾中走出来,还需要其家长的配合。于是,我到她家进行了家访。看到她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我觉得她妈妈之前肯定也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丈夫的离去,让她整天掩面而泣,但是她还能如此收拾家庭。谈起女儿,她妈妈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没有给她一个完整的家。接下来,我便告知了她女儿这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在办公室与她女儿聊《城南旧事》的情形。她妈妈也责怪自己,这段时间打击太大,没有很用心地去关注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想到原本开朗的女儿,变得如此郁郁寡欢。她妈妈也表示,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要更坚强些,不能整天哭哭啼啼的,影响家庭氛围,要在女儿心目中树立起正面形象。

至此以后,在学校,我时常找她谈心;在家里,她妈妈也振作起来,母女间的交流也开始多起来。一段时间后,她明显地开朗起来了。

借着《城南旧事》,我走近了她,走近了她的妈妈,成为了她信任的人,并且后来和她妈妈合力陪她走出了那段充满阴霾的日子。看着时常挂在她脸上的笑容,让人欣慰,对,童年就应该是这样快乐的。后来,她还将自己的那本《城南旧事》,放在我的桌上送给了我,里面夹着一张书签:老师,谢谢您,陪我一起走过了那段最伤心的日子,希望你能继续给你的下一届、下下届学生,聊聊这本书,聊聊小英子,让他们懂得自己应该学会坚强。

一本书,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一本书,一次成长的经历;一本书,一段美好的回忆。将书与那段回忆一股脑儿地珍藏在我的书架上。每每触摸到那本《城南旧事》,我都会想起那个女孩儿,想起那个午后的办公室里的我和她。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 310000)

上一篇:引爆战争的彗星 下一篇:复原灭绝动物的叫声